非常教师张卉:飞啊,童年的读书会
4月7日,阳光正好,春风轻柔,张卉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们冲出教室,来到校园的银杏林,开始了今年的“春天读书会”。这一次,张卉与孩子分享的是日本绘本作家田岛征三的名作《飞啊,蚂蚱》。
在山东省临沂第一实验小学一年级(12)班的孩子看来,与绘本一起走过四季大概就是语文课堂本来的样子。
“张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自己一个人讲,而是喜欢让我们一起讨论,鼓励我们表达自己的看法。”毕业多年的学生徐睿晗在回忆时说:“我最欣赏张老师的就是她带我们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剩余的时间进行阅读。”
故事将张卉与听故事的孩子紧密连接,她从童书中了解了童年的秘密,从童书中读懂了孩子,在故事中也重新变回“儿童的自己”,与孩子一起感受快乐、感动、伤悲,故事里有师生共同的情感密码。
“许多时候,孩子们会在绘本里发现我忽略的细节和乐趣。”张卉在大约10年间不断与绘本里的故事对话,与绘本外的孩子互动,而“教学相长”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给童年带来一本适时的好书
1999年参加工作,算上今年张卉成为教师22年了。22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如今回望这段教学生涯,张卉把它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痛苦,一部分是幸福,分水岭是从带着孩子一起读书出现的。
刚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张卉在课堂只是读课文、写生字,做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改错别字、修改病句,批阅永远批阅不完的作文……在张卉看来,语文课就是这样,就应该如此,但上着上着,她感觉越来越疲惫,课堂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学生的眼神也呆滞无神,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这样的情形促使张卉开始思考,语文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张卉开始尝试给孩子朗读自己喜欢的国内外经典诗歌、散文、童话故事,读的时候她发现孩子的眼睛越来越亮:“我的心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明亮起来。”
于是,2010年的一天,张卉第一次带着两本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我妈妈》走进了一年级教室。学生还记得第一次接触绘本的时候,“大大的绘本,精美有趣的图画,很少的文字,让我们爱不释手,把老师带来的绘本读了一遍又一遍。”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在《一切从童年开始》里写道:“书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无论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的、有趣的、珍贵的书,也就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张卉透过孩子的眼神想起了自己,“儿时学习资源固然贫乏,可是有小人书相伴,才不至于荒凉,所以才会有今天值得欣慰的回忆”。
后来慢慢地,张卉把整本书带入课堂,从低年级读图画书、桥梁书到中年级的各种童话、小说、散文,再到高年级的经典名著,孩子们读书的热情随着年级的增高有增无减,张卉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分级阅读、班级共读、深度阅读、亲子共读的方法和理念,并且一边实践一边大量阅读国内外关于阅读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外出参加各种阅读论坛学习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
伴随大量儿童文学的阅读和共读实践,张卉越来越深地感受到阅读带给孩子的收获不仅有语文成绩和能力,还有他们童年成长历程中不可取代的生命养分。
如今已上高中的学生刘雨姗还记得那节无字绘本课《流浪狗之歌》。张卉带领学生尝试为这本书添加文字。“大家一起听着音乐,创作着自己的句子,再把写好的贴在墙上。我好喜欢那些同学创作出来的句子,觉得那些就是绘本上的文字。”刘雨姗笑说自己最近很喜欢背文言文,绘本课带来的阅读习惯一直保持着。当记者问是否能给张卉老师的课提点建议时,刘雨姗毫不犹豫地说:“我没有意见可以提,因为张卉老师的上课模式是我最喜欢的了。”
共建属于大家的幸福教室
为了讲故事而买绘本,一开始几本几本买,后来成箱成箱买,不知不觉张卉家中的绘本已达六七千册。每天把书带到学校与孩子分享,也让张卉对绘本有了不同的看法:凡书,不就是要被翻过、看过,被忘了擦拭干净的手指留下过污痕,它才会有生命力吗?绘本再美,也美不过孩子与它在成长过程中互相留给彼此的记忆和烙印。
张卉鼓励孩子读书,也和孩子一起读书,还告诉家长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与他们共建属于大家的幸福教室。
6年来,张卉班里的孩子阅读了近三四千册图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和见识,他们表现出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张卉的预期。
与张卉一起走进教室,你会发现这种情景随处可见:孩子或独自阅读,或与小伙伴一起分享某一本书,看着他们沉浸的样子,你也会和他们一样陶醉在美妙氛围里。
“与孩子一起共读时,我们的情感在一个频率上,有默契、有呼应,共读最大的快乐就是打开彼此的感受力,对于成人和孩子都是如此,孩子因为有了大量读书的经验,很容易进入故事设置的情境,与故事主人公同悲同喜,产生共振和共鸣。”张卉说。
徐睿晗至今仍记得那节绘本课《铁丝网上的小花》。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德国小女孩在铁丝网外给集中营里的犹太人送食物,却意外被当作敌人杀死的故事。
这不是一个有着美好结局的绘本,但在徐睿晗看来,“这种悲剧性的结局更能震撼人心。以小女孩的视角来描写战争的残酷,让我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说:“读书的意义不在于阅读的整个过程,而在于读完之后的那段时间。与自己的想法相对照,重新思考故事中的人物,这是生活中珍贵而又充实的时刻,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刻。”
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张卉也坦言自己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与绘本相遇,让张卉从一个惊喜的大人,变成疑惑的大人,然后才是有信心的大人。在绘本里,她找到了“儿童的自己”。她说:“是‘儿童的自己’不断提醒我学会尊重并赞赏儿童。”
飞往大山的“故事老师”
在带领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最使张卉感到幸福的一段经历是2017年获得去重庆市高楠镇支教的机会。去那座大山环绕中的小学,给那里的孩子上语文课。
去的时候,张卉拖着满满一行李箱的图画书,她要给大山深处的孩子播撒阅读的种子。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一有空张卉就挨个班给孩子读书,给六年级孩子讲《大暴雪》,给五年级孩子讲《一片叶子落下来》,给四年级孩子讲《蜗牛骑士》,给三年级孩子讲《斯凯奇的一天》,给二年级孩子讲《烦人的兔子》,给一年级孩子讲《你睡不着吗》。几乎所有孩子都没看过绘本,走出那一间间教室,他们清澈的眼神依然印在张卉的脑海中。
从这间教室“飞往”那间教室,张卉想把最美好、最温暖、最纯净的文字种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课间路过操场的时候,孩子们拥上来,亲切地拉着张卉的手,叫她“故事老师”,一遍又一遍。
“我只给了他们短短40分钟,他们却给我每天的阳光、微笑和甜甜的问候。在办公室,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挤在我的窗口,踮着脚伸着脖子一声声地呼唤我”。孩子们的眼睛如同一汪汪清泉,所有的喜欢就这么坦坦荡荡地漾在了里头。
支教回来后,张卉不断收到大山里的来信。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表达对“故事老师”的爱,“老师,你不在的时候,我们都很想你”“老师,你过得开心吗”……
张卉读着信,常常笑了又哭了,甜蜜又温馨。
去年张卉再次接手一年级,班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他是唐氏综合征患者。刚刚入学那几天,那个孩子怎么也不进教室,就算进了教室转眼就跑到校园去了。张卉总是满校园里找,有什么办法改变他呢?张卉突然想到了故事。于是,张卉每天都从家里选一本书带到学校给孩子读,开学两个多月后,那个孩子不再往外跑了,而且越来越安静,下课也能与其他孩子一起借书、一起读书了。
每次张卉分享完故事,那个孩子总是第一个跑上讲台,二话不说就把书抢走紧紧地抱在怀里。张卉说:“我想是故事改变了他,他在我讲的故事中感受到了爱,爱给他带来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看一本好书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使他们看到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世界。而这个带领并引导孩子进行阅读的人,无疑将成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引领者。
为了让家长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张卉给家长推荐书籍,组织亲子阅读沙龙,借龙应台的话告诉家长不要错过养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张卉说,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许多爸爸妈妈在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之后,往往自己也爱上了绘本,爱上了童书,因为这些最接近生命本源的书籍蕴含着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力量,甚至为成年人也带来了成长。
亲子阅读已经成为张卉班里所有家庭的生活常态,所以才有妈妈这样深情的表白:“你是小天使,我读书给你听;你是小精灵,我读书给你听;你是小魔怪,我依然读书给你听……”
张卉认为,亲子阅读是成年人顺利介入孩子当下生活的最佳路径。以优秀童书为媒介,让亲子关系更融洽,尤其是通过观察孩子对一本书、一个故事与人物的反应,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丰富情感,柔软心灵。这样的陪伴,从孩子的身体接触到内心共情,守护孩子的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