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湖南宁远宁远:思“变”致远
眼看学校师生从400人骤增到1900人,湖南省宁远县第九中学校长李成勋既兴奋又倍感压力,兴奋的是学校短短两年时间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状态,从全县“垫底”跃升15个名次进入第九名,曾经师生、家长的边缘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与期待。而迅速“膨胀”起来的学校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是李成勋的动力也是压力。
是什么让一所学校在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这源于宁远县教育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科学谋划、创新路径,实现了区域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出一大步。
引入第三方助力课改再出发
宁远县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09年,县教育局就提出“学”“议”“评”“练”四环节教学法,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课改理念深入人心。
“‘四环节’教学法搅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池春水’,但十余年的实践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疲了、学生厌了,‘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需要在总结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再出发,自己破局。”2017年上任的宁远县教育局局长毛永,重新审视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不能抱残守缺”。
一场国培项目培训让株洲市景弘中学走入毛永的视野,也让他找到了新的前进方向。
2018年,湖南省按照城乡对接、精准扶贫的思路创造性设计和实施“国培计划”名校乡村校手拉手培训项目。株洲市景弘中学作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先后承担了宁远县、桑植县、冷水江市等7个县市的手拉手合作项目。景弘中学借助课堂教学改革的红利,将经验、方法结合被帮扶区域的实际进行“手把手”指导,有效解决了区域、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宁远县有三中、九中、德源小学3所学校成为景弘中学的乡村校手拉手培训项目送培对象,按照省国培办的规定,每所学校可以享受景弘中学4次8天的送教培训。但当培训开始后,他们发现景弘中学的培训不是“拼盘式”、碎片化的单方输出,他们从“教师培训”“学生培训”“示范·研磨”“总结提炼”四个阶段入手,把涉及课堂教学的小组建设、课堂流程、校本培训整合为一个整体,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既保证了培训效果,又增强了教师进行改革的信心。
问题出现了,如按照省国培办4次8天的计划实施培训,这么好的培训课程效果难以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县教育局党委几次开会专题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决定让景弘中学增加培训频率、巩固培训效果、孵化课改学校。就这样,经过几次沟通与协商,一个加强版的“手拉手”培训项目应运而生。
宁远县教育局综合考量,继续以宁远三中、宁远九中、德源小学为试点校,一场“一拉三”的课改孵化在宁远县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宁远教育流淌着改革的基因,我们要因势利导、借势而上,开创课堂教学改革新局面。”毛永回想起当时的决定说,“只要方向选对了,道路可以摸索出来”。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景弘中学从上到下做足了准备。景弘中学培训主管校长、项目执行人邓春林在前期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包含推进学校课改的途径与步骤、如何开展课堂评价、如何组织开展业务论坛、学校管理与文化的构建等28项内容的培训“课程菜单”。3所学校可自行在“菜单”内选择培训内容,或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另行“点菜”,提前预约送培时间。邓春林会根据培训反馈和进度灵活进行送培、诊断、指导。
“景弘中学课堂最有魅力、最成功之处就是课堂上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都有翔实明晰的规范要求,课后有教研平台的保障、课堂评价的跟踪,而‘四环节’教学法虽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但在落地途径上还欠缺一套细化的操作规程。”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宁远三中校长胡顺发对手拉手培训项目充满期待。
为了保证手拉手培训项目的顺利推进,县教育局和景弘中学通过组织训前调研、专家讲座、现场观摩、过程诊断、主题研讨、体验式论坛、后续跟踪等形式有序推进项目进程,真正实现了在学习小组建设、课堂流程、导学案编制、教研平台搭建和学校管理评价重构五大领域与学校教情、学情无缝对接。同时,县教育局对3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科都明确一名教研员全程进行跟踪指导,将培训落到实处。
作为项目对接人,宁远县教育局国培办主任邓格丽深有感触,“与传统的送教送培不同,景弘中学为宁远量身定制的系统课程,打破了零敲碎打,增加了教师对课程的黏性,培训效果非常好”。
从2019年初至今,两年来邓春林带领他们的教师团队到宁远县近50次,除了调研、送培、指导、答疑,他已成为3所学校的一分子,用德源小学校长李友梅的话说,“自从手拉手培训项目开始后,景弘中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技术、方法的植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景弘中学给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他们就是我们信心的源泉”。
向“景弘”学什么
2020年下学期,德源小学语文教师刘霞作了一个大胆决定:她把在名校就读的孩子转到了德源小学,虽然当初费了一番力气才把孩子送进名校,但她说一点也不后悔,“相比成绩,我更看重德源小学孩子身上的那种自信”。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德源小学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大。
作为手拉手项目培训唯一的小学试点校,李友梅要克服许多“水土不服”,学段、课型、学情每一个都是教师不愿意改的理由。德源小学的课改之路是从李友梅的一次课改总动员活动开始的。“我们的能力并不差,可学生的成绩却难以提高”“在学科竞赛获奖名单中难觅德源孩子的踪影”……一连串的追问打破了教师心里最后的防线,改变课堂成为必然的选择。
改变从模仿开始。从小组建设到课堂流程再到导学案设计,德源小学紧跟景弘中学提供的“课程菜单”,按步骤和流程把涉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领悟透、落实好,不清楚的地方随时与景弘中学取得联系。
“在整个培训的初级阶段,3所学校的课改步伐虽然走得小心翼翼,但有了景弘中学技术上的后盾支持,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不会对课改产生怀疑。”县教育局负责培训工作的欧革桂说道。
“‘手把手’指导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许多时候我们担心教师离不开这个‘手’,景弘中学不可能一直帮扶下去,我们要走出自己的路。”毛永在培训项目推进过程中一直鼓励学校多尝试,不要看着别人走乱了自己的步伐。“学习景弘,到底要学习什么?”毛永在反思的同时也一直追问3所学校的校长。
李友梅开始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德源小学在借鉴景弘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他们把小组延伸到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中,让小组意识流淌在教师的血液中;他们利用评价的杠杆作用,教师课改做得好的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给予倾斜;他们结合学科特点,语文学科开设了阅读课、写作课、讲评课、复习课等课型,并结合不同课型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不仅如此,德源小学提出“四环六步”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临帖”到“入帖”再到“破帖”的转变。
“景弘中学是‘拐杖’,但我们要习惯没有‘拐杖’的日子。”李友梅一直紧绷这根弦,“相信经验也要突破经验,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景弘中学专家团队一直鼓励和帮助学校生成相应“造血”机制,“景弘中学只有一所,相比‘复制’一个景弘中学,我们更愿意看到景弘中学的课改理念和改革精神得以更广泛传播,有越来越多的‘景弘’成长起来”。为了培养自己的“培训专家”,2021年3月,宁远县教育局组织了60人的“课改培训师培养对象”在景弘中学集中培训一周。
“景弘中学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课改,且不停进行‘微创新’,在保证学校发展活力的同时为其他课改学校提供了榜样。”胡顺发感慨道,“我们不是复制景弘中学,但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借鉴,如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成长……我们要学的地方很多,但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课改有3分钟热情不难,难的是如何持续走下去。”2020年9月,李友梅在全校课改再动员会上说道。多次去景弘中学“取经”的李友梅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德源小学也有了一些“萌芽”,她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全体教师的一种共识。比如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更多思考,课改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行动自觉;教师通过课改快速成长,许多教师的学科教学都有新的突破;家校关系更通畅了,从被质疑到逐渐接受,家长如今已成为课改的同盟军。
“课改倒逼我们改变”
“课堂活了,成绩评价却比不上人家怎么办?”3所试点学校课改之初,从学校领导到教师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要打消教师的疑虑,必须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以“从入口看出口”为核心的增量评价机制便应运而生。
对宁远九中来说,增量评价让他们看到了“一缕曙光”。面对全县“垫底”的成绩,传统的评价方式他们是没有话语权的,以“不比基础比进步,不看存量看增量”为核心的增量评价解决了“后进校”“后进班”教师的积极性问题,使基础差的学校和教师有奔头有动力,基础好的学校和教师有奔头更有压力,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