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柴海军:走一条“本源语文”的求索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今,柴海军准备再一次“挑战”《说文解字》课程,“原来的课程太过随意,自己也不是很懂,难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柴海军决心逐一讲解“说文解字540部首”,以“边学、边练、边用”为原则,配合自己融会贯通的经验,希望学生这次的“文字之旅”可以走得更远。

    “《说文解字》课程绝不仅是让学生认字那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深入理解汉字的构形、含义以及古人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他们对宇宙自然、天地山川、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思考和认知。”柴海军说道。

    河东吟诵:唤醒古诗文的另一重意义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里的“永歌”便是古人的一种读书方法,叶圣陶先生将其命名为“吟诵”。关于吟诵,柴海军小时候便跟着奶奶学习,只是他当时还不知道“吟诵”这个名字。

    2009年,柴海军开设了一门名叫“诗歌”的课程,这个“诗歌”不是传统意义的解释,而是表示“诗是可以用来歌唱”之义。当时的课程设计很简单,每节课学唱一首古诗。“学生很有兴趣,但是总觉得意义不大,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柴海军笑着说。

    课程的开设也让柴海军对吟诵进行了更深入也更系统的学习,他更多开始思考吟诵的原理和意义,开始考虑怎样将吟诵的发音特征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吟诵是一种类似歌唱的形式,有节奏、旋律和声音的长短高低变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诗文内容。”柴海军说道。

    此外,吟诵讲究声韵和谐,柴海军经常让学生体悟韵部变化带来的古诗文结构和情感变化。解读《蜀道难》一诗时,柴海军就让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其中的情感脉络:“古人作诗讲究‘用韵如用兵’,《蜀道难》一开始押韵到‘使人听此凋朱颜’,然后转韵,然后再转韵,直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最后从‘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到‘侧身西望常咨嗟’又是一个层次。参考韵部转换进行层次划分,诗歌的内容非常清晰,情感变化也非常明显。”

    在引导学生学习吟诵的同时,柴海军还去各地“采音”,他希望更多地听到并记录下那些快要失传的吟诵曲调。越偏远的地方越可能有收获,柴海军带着照相机、录音笔,翻山越岭来到一个个小村落,开始与那些耄耋老人打交道,采录了大量珍贵的民间吟诵资料。从这些吟诵曲调中,柴海军提炼总结、研究整合,挖掘出河东吟诵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柴海军计划“重启”吟诵课程。“吟诵课程不是一首一首教学生‘唱歌’,而是让他们掌握吟诵的本质,能够吟诵没学过的诗歌和古文,也能够分析古诗文的声韵特征以及声韵背后的情感。”柴海军这样表达他的课程目标。

    如今,柴海军将“河东吟诵”与“说文解字”结合起来,尝试设计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更立体的课程方案,他将其称为“本源语文”。顾名思义,“本源语文”旨在探索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等“本源”特点。“本源语文”除了在康杰中学实施,柴海军还将其推广至明远小学、解放路示范小学等多所学校。

    2019年,柴海军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全部用“本源语文”模式设计出来,编写了15万字供学生使用的教材和30万字供教师使用的讲义,还录制了172节网课,为全面推动“本源语文”奠定了扎实基础。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吟诵着这首古老的《南风歌》,柴海军那苍茫的声音似乎穿越历史而来,回荡着他一步步行走的苦辣酸甜。柴海军坦言“课程开发是个苦差事”,甚至经常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但他同时表示,只要用心研究,广泛参考前贤时人的学术观点,遵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课程开发也会成为一件‘赏心乐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