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太阳会把笔晒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不及那一片净土带给我的心灵共鸣及洗涤。弯弯曲曲的山路、绵延不断的山岭,村子安稳地睡在大山的怀里。天台上的夜空,四野寂静,却意外地打破了我诚惶诚恐的内心。走进大山,初见自己的另外一个人生——平凡的一年,也让我的人生比别人多了特殊的“一年”。

    开学后,走进学生生活,才真正了解到贫困山区的学生是什么样子。村里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照顾,夏天头上会长虱子,冬天还穿着单薄的衣物和凉鞋上课。文化课情况也很不理想,班里大部分学生不会拼音,三分之一学生不识汉字,语文平均成绩36.5分……丰满的理想被现实一阵鞭打,面对学生学习的严重差异、教育环境的落后、师资力量的不足、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现状,我想每一名支教教师内心都会经历一场“战争”,最后再一个人战胜那些无奈与自我怀疑。

    我开始思考:你想为学生做什么?你能为学生做什么?你能不能做得更好?于是,我想到了艺术教育的心理治疗功能和作用,也许这样的课程能为山里的学生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他们可以展露自己的内心活动、发泄压抑的情绪、得到自我价值认同感,从而建立自信心、消除挫败感、疏导自我情绪。怀着这样的信念,我开始为学生准备画材,丰富的学习工具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

    开展“感恩有你”美术活动时,他们甚至第一次使用马克笔。我走到靠窗边的小组,轻声地说:“马克笔放中间吧,你们两个都方便拿。”小男孩迟缓地把笔拿到中间又迅速地放回窗前,“老师,太阳会把笔晒到”。我愣了几秒,心被猛砸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连忙回答:“哦,好的,好的……”环顾左右,我发现马克笔都在墙边“躲”太阳,而学生都在“沐浴”阳光——他们将自己晒在太阳下,却把马克笔保护得很好,他们的渴望与珍惜让我更加坚定了要把艺术课程带进日常教学。

    我将美术教学与诗歌教学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与表达,激发学生感官的灵敏性。山里的学生对外面事物接触得不是特别多,在开展艺术课程时我尽量选择他们熟悉的事物,让他们能直观地通过“五感”去感受,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比如,开展的美术课程包含哈尼服饰、植物的叶书签制作、变化的线条、室外采风写生等;诗歌课程也会根据季节或生活中随处能感受到的事物进行设计——今天阳光正好就写阳光,秋天到了就去找秋天,想体验成熟的味道就买来应季水果让学生去观察、去品尝、去表达。

    这里的学生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他们是大山的孩子,有独有的灵性和艺术视角,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引导者。即使不会画画、不会写诗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用语言去共同描绘一幅蓝图,一起看身边的一草一木。这样的课程会切入学生心灵的视角,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描绘并表达出来。我不会用“像”“对不对”来判断和解读学生的作品——最重要的一定是感受,当学生解开了思想的束缚,他们的一笔一画就会跟着心行走了。

    一个学期过去了,班里涌现出一批“小画家”“小诗人”,就连最不会学习的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诗画作品。学生变得自信,变得爱说话,变得不再害怕被人笑话,变得在认识和接纳自己的不足后可以战胜内心的弱点。学生有了一个共同点:在面对内心的时候更加勇敢,敢于去直视面对并且克服内心的“黑洞”。我看到他们心里的“小太阳”正毫不吝啬地散发出温暖的光芒,我看到他们在慢慢用自己的力量向阳而生,我看到他们对这座大山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的期待。这些都是山里的留守儿童最需要的。

    (作者单位系云南省红河县嘎他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