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录教育人生,不只在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4年前,19岁的我从师范院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完小教书。这所完小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我的教学工作是包班三年级,除了音乐其他学科都教。当我每天迎着晨曦骑车进校园时,操场上的小草往往还凝着露水或白霜,办公室的卫生打扫自然成了我每天的第一项任务。当我灌满办公室第五个热水壶时,打扫地面和擦拭办公桌面的工作也基本结束,等待其他教师的自然就是干净的环境。不是因为其他教师懒,而是因为他们除了教师身份,还有一个身份——农民。一个月后,年龄带来的代沟不再是问题,我与老教师已经沟通自如,也许在他们身上没有先进的理念和高超的教学技艺,但他们身上那种朴实和自然可能正是现今教师或者当下教育所缺失的。

    一年后,由于学校撤并原因,我被调到中心小学任教。在那里,我感受到了压力,许多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常常引经据典,教学也游刃有余。农村学校的经历告诉我,只能埋头苦干。洒扫工作依然延续,只不过已不再是我一个人;夜里办公室的灯亮着,已不再是我一个人在灯下。没有网络的日子可以与书本靠得更近,携着墨香的文字可以让头脑更清醒、思维更敏锐。我记得那时,不管什么人叫我做事,我都回答“没问题”。

    10年后,我进了城,走向更广阔的教育天地。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理念,让我对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看着其他教师写论文、搞课题,我才发现成长的另一条路。于是,我重新拾起那些曾经丢掉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蓦然回首才发现经典就在眼前。读书才会发现自己的肤浅,思考才会认识自己的片面。但读书带来的变化并非在短时间内能凸显,我只能感受到别人说的话有点听懂了。我也开始做课题研究,从市级小课题做起,直到省规划办的课题,课题研究的幸福感来自于对一个问题的深究,是对“为什么”之后的追问,是对“这样啊”之后的反思,最后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而这种思考的习惯会凝聚成一个想法:什么才是更适合孩子的方法?

    今年,我又回到农村学校。24年,我好像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从一直关注学科育人到管理一所学校,我深深地知道,民族振兴在教育教育振兴在乡村。把乡村教育办好,为教师谋幸福,助学生成长,只要我拥有这颗初心,再苦再难也能挺过去,更何况这里稻花香、蟹黄肥,淳朴的乡民眼里渴望优质的教育

    行文至此,你可能会发现,我并未讲述从教以来大起大落的故事,因为确实没有;也没有述说我与学生之间感人至深的情谊,这个真的有;更没有涉及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一滴,虽然我曾获过江苏省乃至全国小学数学录像课一等奖。我想说的是,教育人生更多时候是由平凡小事汇聚而成,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关键事件或关键人物。我们只有把每件事当作关键事件,把每个人当作关键人物,能吃苦、爱读书、肯研究,教育人生才会更丰富。那时,我们也许会明白,自己的经历和努力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也不是为了超越自己,只是为了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从而更好地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溧阳市别桥中心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