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教育公益论坛在京举行,专家热议——乡村教育下一步该怎么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崔斌斌)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乡村教育究竟有何出路?日前,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搜狐教育在京举行了“振兴乡村教育公益论坛暨《大山里的未来学校》新书分享会”,与会嘉宾共同探寻乡村教育健康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强调,乡村教育必须坚持走乡村化道路,不能照搬城市经验。

    “现在许多地方的乡村教育、乡村课程往往是跟城里学,城市学校做什么乡村学校跟着做什么,但是乡村学校没有城里的资源和教师,很难达到城市的教育水准。”朱永新同时认为,乡村并不意味着贫穷、闭塞、落后,大山里同样也可以有未来学校,乡村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那么,乡村教育究竟怎样才能健康发展?朱永新认为应该关注几个重要因素:一是课程,二是阅读,三是应该由真正热爱乡村的人来做乡村教育。他强调,乡村学校必须坚持走乡村化道路,把课程真正扎根在乡村的土壤上,只有遴选那些真正热爱乡村、热爱乡村教育的人,才能把乡村教育做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乡村教育必须走乡村教育自己的路。杨东平以贵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云南兴隆美丽小学为例,强调这两所学校都采取了委托管理的方式,在办学体制上有所创新。杨东平表示,不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政府全额拨款,委托一个理想的专业教育团队管理,这样的模式应该在中国大力推广。“它应该是撬动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可以打破千校一面的陈旧局面。”杨东平说。

    在教育公益组织助学形态上,这两所学校同时也有所创新。杨东平表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教育公益组织是围绕政府工作的目标拾遗补阙,而公益组织真正重要的目标应该是促成社会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探索农村教育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肖诗坚正是其中一所代表学校——贵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的创办人,也是《大山里的未来学校》一书作者。2017年,肖诗坚离开一线城市,前往贵州山区创办了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肖诗坚谈道:“如果乡村教育要有美好的未来,首先要差异化发展,承认乡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不一样。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教育才能多元化,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同时,肖诗坚呼吁乡村教育发展要立法。她认为,需要自下而上的动力,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没有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乡村教育的路会越走越艰辛。

    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是另一所代表学校——云南兴隆美丽小学的首任校长。“今天乡村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深度改革的阶段,不能再用简单的技术主义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不能再用工业化的思维、慈善施舍的办法去帮助乡村学校的发展。”康健提醒,有时这样做非但不能产生积极的结果,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或歧视性作用。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也在结合当地实际主动创新,探索乡村学校教育新模式。对该校有过深度观察的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认为,乡村教育要发展,首先要转变当地校长和教师的资源观。“一些乡村办学者认为自己没有城市学校雄厚的资金,没有好的师资力量,所以很多事做不了。”刘艳萍谈道,农村、山区资源非常丰富,关键是教师有没有把资源转化成课程的意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