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以象外:向语文更深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信息化时代,好多人敷衍潦草地筛选、读取信息,丢掉了涵咏、品味、揣摩的兴致,也丢掉了语文本身固有的美与趣味。要开掘出语文的美与趣味,离不开基于语文的深度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9版)》指出:“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学生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何借助想象力的认知工具开掘出语文的美与魅力,做到“超以象外,神思翩飞”,从而导向积极的语文深度学习?

    路径之一是揣摩词语。揣摩词语就是对韵味丰富的词语反复品味、咀嚼,尤其是那些使用指代手法的词语,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出这些词语传递了哪些信息。

    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中的“粉黛”,代指宫女。古诗歌中,这种指代手法的词语很多。作者用事物的明显特征代指事物本身,既增强了这个特征的表达,又展现出写作意图。

    路径之二是涵咏句子。对那些含义隽永、意味深长的句子,鉴赏时更要借助想象力。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结尾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明月皎洁高悬,秋虫蝍蝍作响。整个世界笼罩在银色的月光里。夜风轻轻吹过,谁家的窗口有橘黄而温暖的光,窗纸上映出夫妻二人剪灯花的影子。夜风轻轻吹来,依稀传来年轻女子的莺声笑语,风中似乎传来衣饰环珮叮当之声。但欢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你的衣鬓发香还在我唇齿间飘荡,却又如夜风般来无影去无踪找不到方向。今夜,又来到你亲手种植的枇杷树旁。树已亭亭如盖,当年亭亭玉立的植树人去了哪里?我叩问苍天,苍天不答;我追问明月,明月不语……”

    路径之三是探究全篇。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白居易也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知人论世、探究全文,离不开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而倒推背景,对深刻把握全篇更有帮助。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乍一看,山山覆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灭,孤舟停泊,笠翁独钓,就是描绘了一幅江天雪景图而已。当时的写作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柳宗元因此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名为司马,实际毫无实权,形同“罪犯”,连住处都没有,不得不借寺庙安身。在这一背景指引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蓑笠翁形象——清高孤傲、与整个寒冷世界不妥协、与之对立的耿介形象。寒冷雪天,他在钓什么?不过钓自己的理想、钓自己的志向、钓自己的情怀罢了。天地苍茫,凛然不可侵犯。这个渔翁形象不正是柳宗元思想情感的寄托与写照吗?心被冰雪,意志弥坚,天地苍茫,独钓依然。我可以被失败,但绝不可能被打倒。

    当写作背景提前告知给学生时,学生在先入为主的思维底片上,在预设、暗示、引导的框定下,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找到答案或结论。但如果反过来呢?先读文本,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感觉、初印象时,或者说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时,再补充进写作背景,完善学生思维。这是一种“反向”思维,因思维活动丰富、活跃从而在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当学生阅读文本的初印象有缺陷时,教师要抓住这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补充出写作背景,借助想象力的认知工具,将学生阅读的初印象提升到相对完善的境地,引导学生完成深度学习,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语言是有生命的。洞悉语言的奥秘,无异于在时光的隧道中逆向奔跑。不管是跑向未来,还是回归原始,我们都要借助想象力这一认知工具,走向语文更深处。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