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策找到剧本教学的“支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今,一些学校的高中剧本教学存在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教师剧本教学方法不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惑,我尝试依托支架式教学理论探寻一条适合高中剧本教学的新路径。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沿着教师搭建的支架牵引拾级而上,逐步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主张的“学生为主体”理念与新课改理念相同,其依据学生需求和文本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将知识体系抽丝剥茧,为学生搭建起一条通向剧本的桥梁,符合新课标“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比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的精神。同时,它也契合高中剧本教学的文体特点,无论是剧本人物复杂的个性,台词语言的多义性,还是剧本情节的逻辑性和剧本冲突的激烈性都契合支架的搭建。可见,将其引入高中剧本教学具有可行性。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我梳理出几种适合高中剧本教学的支架类型,具体如下——

    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主要是在剧本解读过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讨论与探究、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剧本内涵的理解。

    问题支架分“大问题”和“小问题”两类。“大问题”也叫“主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特点,它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进而欣赏并理解文本。例如,在《窦娥冤》一课中,通过“窦娥的形象为何能感天动地”这一主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概括文本的剧情,了解窦娥的身世命运,梳理窦娥面对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方式,进而探讨窦娥形象以及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小问题”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困难而设计的问题,它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例如,在《赏剧本,知特点——〈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群文阅读》课上,学生探讨“从文体特点角度思考,这3篇课文有何共同点”时,答案五花八门,但大多不得要领。这时教师问:常见的文体有几种?这3篇课文分别属于什么文体?之所以归入这类文体,它们都具备了哪些要素?这样分步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剔除错误答案,明确了剧本的基本要素。

    范例支架

    范式支架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剧本的过程中,教师为解决某个教学问题向学生提供有规律的例子,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方法。由于高中生较少接触剧本,不熟悉剧本的阅读与创作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典型事例进行示范教学,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剧本单元写作练习课上,“选择一首中国古代诗歌改编成剧本”。教师提示:动笔前,先拟一份写作提纲。

    教师提供《石壕吏》写作提纲范例,如表格所示:

    有此范例,学生因第一次接触诗歌改编成剧本形式,不知道提纲怎么写,写些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联读支架

    联读支架是指寻找剧本与剧本之间的联结点,在关键词的引领下,可开展多个剧本的联读,可分为“主题联读”“方法联读”“价值联读”。一般单个剧本较难实现阅读内容的比较、阅读方法的迁移,而多个剧本联读则能通过一个关键词勾连起情节、冲突、人物等核心内容,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从而深刻理解剧本的精神内涵。

    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阅读剧本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剧本课堂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剧本鉴赏的能力。对教师而言,也能提高剧本教学素养,丰富剧本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