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经典还可以这样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美文诵读。刚开始学生都在吟诵,但过了一会儿,几个学生就铺着画纸画画,我本想出言制止,但一转念,不如看看他们究竟喜欢什么。我的顺其自然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抛弃了美妙的诵读。事后,有学生悄悄告诉我真相,自由、没有任何压力地画画才是最爱。

    经典诵读竟被小小的画笔轻易替代了?经典诗词虽是好东西,但离8、9岁孩童的生活环境毕竟太远,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单纯追求诗文的诵读量,无形中已成了他们另一种学习负担。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同经典,接受并爱上它呢?既然学生爱画就让他们画吧。我投其所好的做法换来一片欢呼声,他们的眼里放出光彩。读李白之月,小手刷刷几下,静谧深蓝的天空,有月、有星星、有太空人,还有神奇的穿越。读山水,读春夏,读人物,读什么画什么,画中着了经典之色,更展了思维之原。在画的过程中,我启发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蕴,还原传统文化的本真,同时允许他们发挥想象,找到与现实甚至未来世界的对接,学生在作画中可引经据典,驰骋古今。以儿童独特的视角呈现经典,经典不再是静止的美玉,而是流动的活文化。

    后来,学校课题组开展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我也不断寻找着鲜活的课程资源。

    校园的秋天凉风习习,漫步操场,见有小朋友在桂花园里嬉戏,好不惬意,不由想到了摇桂花的乐趣,“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其实,大自然不仅慷慨地馈赠了秋桂,还有春桃、夏栀、冬梅,一季花就是一季诗啊。文人骚客为赞颂大自然留下了多少千古名篇,何不依照四季花开之序,在自然的气息里浸润经典,这不正是灵动、理想的课程资源吗?趁着丹桂飘香,我带着学生在校园花坛观赏桂花之美,品闻丹桂的风姿与香韵。整合可用的课程资源,让他们在音乐课上唱“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的幽情,在美术课上画“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的写意,在语文课上吟“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美句。周末、节假日再邀约家人,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桂花、拍桂花、玩桂花,感受“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的浪漫。当一份份或简朴或精美的手抄小报呈现眼前,满是赞颂桂花的诗文,散发着的不只是幽幽的桂香,更是经典的气息。学生期盼着相约冬天的蜡梅花开,也期盼着走进神秘的经典里,邂逅所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人和事。原来,让经典走进学生的心里、梦里,载体就在我们的自然里、生活中、文化间,关键是要拥有一双巧妙联结的慧眼,积淀和提升。

    走进经典的芬芳,不仅仅是学生对经典的痴迷,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把中华文化的精髓真正植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即使《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已经被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但我们还是痛心地发现,有个别学生上公交依然抢座,吃饭时把自己喜欢的菜席卷一空。看来,守住经典不只是外在的记忆和展示,而是内在的浸润。我们要把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故事,化为榜样,化为行动。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要形成一股正义和谐的力量,把经典的内蕴变成学生能学习、能模仿、能感受的现实画面,经典的芬芳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