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教师的信·李镇西课堂问题应从何而来
雅娟老师:
来信说,你最近上了一堂公开课,在“打磨”的过程中,教研组老师帮你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结果这堂课上得并不理想,因为学生对你提的问题不感兴趣,多次冷场。你问我:“难道我的设计有问题吗?”
先不说你的课堂设计有没有问题,至少你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课堂问题应从何而来?
这问题似乎早就解决了。在传统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的问题当然是由教师设计并提出,不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在?
在我年轻时,语文组一位老教师曾谆谆教诲我:“备课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如果你能设计出一个‘牛鼻子问题’,那么你的课就成功了一半。”他的意思是,教师一上课就应该抛出一个关系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如同“牵牛鼻子”一样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带动整个教学活动,最后突破难点,完成教学。
我也曾这样上课。但很多时候我抛出的问题并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期待的势如破竹、风卷残云的教学效果并未出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对我的教学显然并不满意。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经过阅读学习大量理论著作,包括当代教育名家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多次与学生深入沟通交流后,我明白了问题所在:我备课只备了教材,而没有备学生。换句话说,我只是从大纲要求和教材重点出发,没有从学生的精神困惑出发。
毫无疑问,无论大纲要求还是教材重点,总体上都顾及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具体到每一堂课,教师的教学都能紧扣学生的心灵需求。许多时候,我们恰恰忘记了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是学生在学,而不是教师在学;教师的“教”不过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而已。
既然如此,那么无论备课还是上课,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学生有什么问题,而不是“教师以为学生会有什么问题”。
所以,课堂教学的问题当然应该来自学生的心灵,而不是教师的教案。学生源源不断的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注意,我不否认教师备课时结合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一些提问,毕竟这体现了教材重点和教学意图。但我们更提倡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而且教师能因此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真正高明的教师总能够将教师设疑与学生提问巧妙结合起来。
然而,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提不出来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逼”。
最初,我让学生提问,学生很不习惯,也不愿发言。我便问他们:“这篇课文究竟是我学呢,还是你们学?”学生答:“我们学。”我又说:“一般不懂的才需要学,而不懂的地方就叫问题。既然你们没问题,可见都懂了,我也就没必要讲了!”这种“你不问,我就不讲”的“威胁”让学生感到了危机,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课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问”。
经过这样一“逼”,学生逐渐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问题越来越多。有一次我教《故乡》时,学生总共提了82个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涉及课文的思想内容,比如“在这篇文章中,杨二嫂的塑造起什么作用”“闰土是受哪些影响和‘我’隔膜起来的”;有的涉及课文的写作手法,比如“作者用‘故乡’作题目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在文章后面还要写海边沙地、金黄圆月”;有的是针对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的理解,比如“怎样理解‘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有的是对某一个字提出疑问,比如“‘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这里的‘检’字是不是该用‘捡’”……
来自学生的提问越来越多,标志着他们思维越来越活跃,这正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甚至是标志。这样的课堂,你还担心学生不参与讨论,担心 “冷场”吗?
当然,你可能会问:“难道一堂课就任由学生的问题所左右吗?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何在?学生提的那么多问题又怎么解决呢?”
好,我们下次再聊。
远方的朋友 李镇西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