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学锋:把好学校办到家门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0岁就开始担任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长,面对学校的瓶颈,他毅然选择锐意创新。为了响应学区化办学号召,他又陆续开办3个新校区,承担起“一校四区”优质均衡发展的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息。他就是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校长何学锋。

    ————————————————

    5月30日傍晚,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畹町校区操场上霓虹闪烁。当校长何学锋化身充满童趣的“佩奇爸爸”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欢声雷动——这里正在举行畹町校区开办5年来的第一次庆祝晚会,这些学生也是畹町校区的第一届毕业生。何学锋深情地凝望着每一张稚嫩的脸庞,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多年前……

    新校区不能仅仅“copy不走样”

    1999年,30岁的何学锋开始担任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校长。闵行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为创办于1905年的“蒙正学堂”,经过一代又一代校长的努力,铸造了厚实的历史传统。来到这样一所学校,何学锋坦言既得到了更广阔的平台,又感到压力很大。“为百年老校寻找新思想、新实践、新抓手”,这句话成了何学锋的信念。

    随着闵行实验小学越办越好,区教育局给了何学锋一个“新任务”,让他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办分校。作为一名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何学锋勇挑重担,决心与这所百年老校一起,在“优质教育均衡化”的道路上重新出发。

    2004年,何学锋接受了开办“春城分校”的任务,同时需要接收一所才开办两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最开始接到任务时,何学锋和同事的心情是“欢欣鼓舞”,觉得可以用更大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教育理想。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学生家长不同意加入闵行实验小学,有的家长甚至在小区的会场内拉起了横幅。

    闵行实验小学是一所名校,为什么会遭到家长的反对?“你们办得好不好,我们哪里知道?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学生家长的回答让何学锋陷入沉思,他深刻地体会到:一所新的学校要得到认可乃至树立品牌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同时,何学锋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不能砸了闵行实验小学的牌子。”

    何学锋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不用分校的名字”,他认为分校总给人差异化的感觉。“不用分校,用校区!”何学锋决定,“两所学校都是闵行实验小学,老学校叫‘莘松校区’,新学校叫‘春城校区’”。

    平等的名字不是“表面文章”,何学锋在保证两所学校的教育均衡方面没少下功夫。他从老校区抽调大量教师去新校区任教,将优秀的理念、文化、规范进行传递。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两个校区之间有一定距离,交通不够便利,当时也几乎没人有私家车。为了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何学锋特意去企业借了一辆面包车,每天负责教师的接送工作。“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组都要有‘老教师’把关,教师之间的言传身教往往比自上而下的培训更有成效。”何学锋说。

    2008年,闵行区春申景城小区建成后,区教育局又给何学锋布置了“新任务”,让他继续开办闵行实验小学的“景城校区”。与几年前的欢欣鼓舞不同,何学锋此时刚刚把春城校区带上正轨,学校的管理班子都想“喘口气”……何学锋原本想推掉这项任务。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怎么能退后呢?何学锋顶着压力,还是毅然承担起创办第三个校区的重任。

    追求创新和品位的何学锋不想把景城校区做成春城校区的翻版,他根据对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考,将景城校区定位为“小规模、高品质、强特色”的精致型校区。“学校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最早只有4个班,可以做得精致一些。”何学锋说道。

    “新校区不应该成为老校区的翻版,不能仅仅做到‘copy不走样’。”说起办学特色,何学锋认为教师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新校区也不会满足于成为老校区的“复制品”。

    要把创造还给教师,要让新校区反哺滋养老校区——带着这样的创新理念,仅仅一年时间,景城校区的办学质量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随着学校的口碑越来越好,春城校区的学生已经远远超过所能容纳的上限,何学锋后来不得不向对面的中学借了一栋楼,然而即使“有借无还”仍然是杯水车薪。2014年,“奥运宝宝”到了入学年龄,区教育局考虑重新划分春城校区的学区范围,但是早已认可闵行实验小学办学品质的学生家长怎么可能答应——“只去实验小学上学”成了他们的最大要求。

    既然重新划分学区行不通,那么开办闵行实验小学的第四个校区“畹町校区”就成了唯一的解决办法。

    与以往开办新校区的背景不同,畹町校区原本有一所小学,这次要做的是将春城校区的一部分学生分流到新校区。不出意外,“分流”的决定又一次遭到了学生家长的反对,他们不信任新校区的教育质量,甚至有人将其比作“老汤兑了水”。

    何学锋零距离贴近家长,倾听他们的诉求,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制订入学分流方案。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家长终于半信半疑地接受了分流方案,但仍然提出一个几乎不近人情的要求:“新校区都要把莘松校区、春城校区、景城校区的老师调动过来,何校长也要把办公地点搬过来!”

    无奈之下,何学锋只好搬家,“坐镇”新开办的畹町校区。其实,在何学锋心里,4个校区是同等重要的,他一直追求的就是各个校区的均衡发展。“每个校区都要保证质量,这样才对得起信任我们的学生家长。”何学锋斩钉截铁地说。几年来,4个校区的教师流动比例达到15%,教师流动成了闵行实验小学的特点,何学锋甚至在新教师签订合同时还额外增加了一个补充条款——闵行实验小学的教师必须同意去任何校区工作。

    莘松校区、春城校区、景城校区、畹町校区——“一校四区”的规模可谓“航空母舰”级别,“舰长”何学锋身上的担子也更加重了。“都是我们学区里的孩子,一个也不能落下。”在管理团队会议上,这句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何学锋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何学锋对自身使命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深知“为人民办教育”“办家门口的好学校”就是他的使命。

    激活每个教师的发展自觉

    在开办春城校区之前,只有一处校区的闵行实验小学教师人数不足100人,随着不断扩大规模,如今4个校区教师数量总和已经超过500人——建设教师团队已经成为何学锋工作的重心所在。

    学校每年有几十名新教师入职,何学锋要求“严格把关”,他每年都会亲自面试。何学锋介绍,学校会成立专业的听课小组,每个成员独立发表意见,最后学校综合确定入职人员。“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听课小组负责,但我还是要观察应聘教师的气质、状态、精神面貌等方面。”在何学锋看来,高标准、严要求可以保证新教师的起点。他甚至要求听课小组成员签字,对自己的评判意见长期负责。“我会跟他们‘倒算账’,如果新教师的发展不理想,他们的‘考官’也是有责任的。”何学锋笑着说。

    如何让老教师带动新教师不断成长?何学锋制定了以学科为单位的“学科主任责任制”。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校实行“5+1”制度,即每个学科一个责任人,每个校区的每个年级都设一个教研组长,这就是该学科的核心团队。对于其他学科,则是“4+1”制度,即每个学科一个责任人,每个校区各设一个主管,共同提升该学科的教研质量。

    何学锋非常重视教研质量,希望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可以实实在在地收获成长。“新教师参加教研会出现‘跟不上’的情况,这样往往收获不大,甚至让教研沦为‘走过场’。”对于这种现象何学锋深表担忧。于是,他提出“前移后续”的教研方式:“前移”指正式研究之前进行的相关性、预备性、铺垫性研究,“后续”指正式研究之后进行的延伸性、拓展性、提升性研究。“既有‘前移’又有‘后续’,构成一个螺旋向上的回路,形成一种连续性的事件,从而确保教师专业知识扩充和专业能力提升。”何学锋介绍。

    这样的教研模式会受到教师欢迎吗?一名教师告诉记者:“累是累点,但是愿意参加,因为有许多收获。”何学锋也表示,“有收获就会有动力”。何学锋尤其重视教师的随笔,提出“随笔必写”“随笔必看”“随笔必复”的要求,“只有收到回复,教师才会认真对待随笔,才会有切实的提高”。

    何学锋还成立项目团队,组织各学科和班主任的“高级研修班”,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参加了第二期“高级研修班”的教师徐亚介绍,他之前读过许多教育学专著,但通常是一知半解,参加研修班后通过同伴分享和导师点评才豁然开朗。“没有实践的研究是空中楼阁。在开展班级活动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和提炼有效做法,顺利完成了我教育人生的第一个区级课题。研修班的学习让我始终将研究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徐亚说道。

    除了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何学锋同样关注教师的情趣、心态、品德、爱好等方面,他一直强调要激活每个教师持久的发展自觉,“要让每个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要让每个教师实现真实的学习和成长,要让每个教师获得发展性的评价和激励”。

    通向优质均衡之路

    闵行实验小学的4个校区应该如何发展?何学锋提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均衡”和“特色”——通过顶层设计和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做法达到“均衡”,而“特色”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