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话题“假概念”与真啃读
事情要从一次网络授课讲起。彼时,我在网上学习《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授课教师提问如何理解“迁移是一个主动、动态的过程”。我脱口而出:“看到‘静态迁移观’,我想到的是书里反复提到的一个例子……”另一位教师回答:“静态迁移观认为思维是一个固体,动态迁移观的思维方式类似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有评估、反馈等……”
这位教师的回答简明清晰,而我却围绕现象累赘地论述,偏移了目标。偏离的回答背后,实质是“假概念”。
《人是如何学习的》提及了学习迁移的影响要素,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初始学习的质量。如果初始学习质量不高,就会极大影响迁移的质量,甚至沦为“假概念”。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教师学习,皆是如此。
“假概念”式的学习是怎样的?人们通过阅读累积丰富的名词、概念、观点,但未必真正理解,当我们尝试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时,发现自己找不到运用的路径,或者觉得“听懂了,却还是不会用”——学到的是未经透彻理解的“假概念”,自然无法迁移。
这种被“假概念”捆绑的学习还表现在教师成长的方方面面:听了许多讲座,笔记满满却很快遗忘;读过不少书,详细摘录却被尘封。这种学习方式甚至也影响了学生——笔记和错题本书写工整,但收效甚微。
可见,“假概念”之“假”有两层含义:一是缺乏理解,仅限于记忆;二是缺乏实践,止步于概念。而这恰恰能解释为什么不少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甚至不能称之为学习。
但是,“假概念”并非一无是处,它恰恰是走向真概念的初始阶段。
学习的建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现实到观念,一种是从观念到现实。深度学习则是从观念到现实的典型:经典研读就是先习得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不是你的,只是一个不完备的“假概念”,“假概念”要变成真概念,需要无数次的实践和反思。但是“假概念”不是没有意义,它是航标,能指引你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经典文本中,蕴含着作者经由实践、思考凝结且高度抽象的真概念,但它传递给读者时只是一个未经内化的“假概念”,只有在读者自身的语境和知行中还原,才能使“假概念”变成真概念,才能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啃读。
我认为,转化“假概念”的最好方式是“真啃读”。首先,真啃读是清晰梳理,而不是断章取义。对于这个概念,自己能够清晰地表达吗?能举出恰当的正反实例吗?这是我的观点还是作者的观点?其次,真啃读是深入理解,而不是概念堆砌。拨开概念的表象,突破认知的舒适区,批判地审视熟知的现象,才可能真正深刻理解和转化“假概念”。再次,真啃读是知行合一,不是纸上谈兵。检验对某一概念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实践做注解——学习了迁移观,我能否站在审视自己教学的基础上,作出教育教学策略的调整和优化?如果对于班级整体是正迁移,而个别学生却是负迁移,根源是什么……
当然,真啃读也常常始于“假概念”,但只有借助真啃读,清晰梳理、深入理解、知行合一,才能化假为真,以真概念为器攻克教育教学的难题。这个过程,不能不包含自我推翻,不能不包含自我批判,也不能不包含实践的勇气。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