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力校长孙先亮:教育要摆脱“狭隘的打算”
“世界很小,二中很大”,网络上流传的关于青岛二中的这句话,会引人展开对一所名校的想象。青岛二中之大,不是大在大楼和校园面积,而是大在一种“气象”。
每年毕业季,校长孙先亮都会给毕业生送上成长锦囊。今年的锦囊中,他写了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你有的不只是缘分,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爱、对这个世界的梦想,更有对生命价值的探寻。遇到挫折就要躺平,生活态度就变得佛系,这样的心态是对生命的辜负。”这一寄语的确很符合“孙氏话风”:激情、深刻,且有格局和时代感。
孙先亮的工作履历很简单,工作以来一直没有离开过青岛二中,在这所学校深耕30多年。做校长之后,孙先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学生每天下午都有体育课、选修课和社团活动;高三学生实施“4+1”学习模式,即4天课堂学习,1天自主反思;通过“互联网+教学”,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不要求上下班打卡,也没有“外压”式的管控,教师通过项目管理都可以成为“一校之长”。
青岛二中的改革不是为了高考,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真正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是看不到的软实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考试,而是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成才。”孙先亮说,“二中的目标是培养有机会成为‘大师’的学生。”
处在同一城市的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孙先亮的改革高度认可。在张瑞敏看来,孙先亮所提出的“教育的起点、目的、过程是人”“要尊重学生自身价值,实现学生自主发展”,这样的教育主张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难能可贵。与海尔推进“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将员工定位于“自主人”可谓异曲同工。
谈到应试教育,孙先亮说:“把学生捆绑在升学应试的‘战车’上,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在他看来,学校是充满温情的地方,不是一个追逐冷冰冰的分数的狩猎场;学校是一个师生心心相融的地方,不是让升学的利刃割断师生之爱的地方。“很多事情只有想明白,才能做明白”。但是,有时候孙先亮又难免纠结。
这时候,好书总能让人清醒。尽管平日很忙,但是孙先亮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经常给教师推荐书单,希望更多教师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
“最近在读什么书?”记者问。
“刚读完《教育未来简史》,也是我最近给全体教师推荐的一本书。”
谈起这本书,孙先亮有些兴奋,书中提及的未来教育模式与青岛二中所做的改革很契合,这也让他们对青岛二中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如何安放当下的教育焦虑
中国教师报:教育内卷让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难以掩饰的焦虑情绪。尤其是高中学生家长,可能焦虑情绪更严重。对此您怎么看?
孙先亮:做教育这么多年,接触各种家长,他们给我的普遍感觉是担心、忧愁乃至焦虑。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希望孩子更好,或担心被别人超过,或因孩子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成绩下滑而焦虑;成绩中等的孩子,家长的焦虑是如何提高成绩,犹豫要不要上辅导班;成绩落后的孩子,家长担心孩子未来能不能考上大学。这些焦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似乎一个家长如果不担心、不焦虑,就会被人看作对孩子不负责任。焦虑成为时下家长的普遍心态,这也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厌学?为什么跟父母的关系不好?就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把成绩看得太重了。谁敢说成绩好的孩子一定有出息,其实没有多少案例证明这是对的。
当下一些地方的教育依然处在以获取知识为核心目的的“原始时代”,有些教育因为被赋予了“大爱”之名,更加蒙蔽家长;因为披上素质教育的外衣,迷惑了社会的判断;因为现代技术的掩盖,“应试”反而变本加厉。教育过程中的人性光芒、社会责任、发展价值,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反而变得越来越虚弱。
中国教师报:家长怎样才能走出这样的焦虑呢?
孙先亮:其实,家长的主要焦虑来自“期望”“从众”“邻家孩子”,家长的眼睛很多时候是放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很少有真正静心审视自己孩子的目光。焦虑有可能被误读为危机感,但是真正的危机感,一定是基于对所处环境和自我发展的理性把握。
家长解放自己,就能解放孩子,孩子也就会有“静待花开”的时间和空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方向,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自我塑造的力量。
寻找学校教育的“蓝海”
中国教师报:《蓝海战略》这本书应该是影响您管理战略的一本关键书籍。您曾谈到要寻找学校教育的“蓝海”。高中教育的“蓝海”在哪里?怎么去寻找这个“蓝海”?
孙先亮:今天,高中学校应该在升学应试的“红海”之外,确立学生素质发展的“蓝海”,即突破传统的教育目标和发展道路,在差异化发展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己的优势。
今天的学校教育价值需要重新去发现,只有发现价值才能为学生创造价值。这就需要寻找教育的参照系,并由此形成一个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里,纵轴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横轴是世界先进的教育,当下教育就是在这个坐标系中确立一个发展的最佳曲线。
在这个坐标系中,第一坐标点是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即隐性知识的价值;第二个坐标点是教育的环境与学生自身成长的关系,即学生自身资源的价值;第三个坐标点是学生的生活实践与发展的关系,即社会实践性课程的价值;第四个坐标点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即激发学生生命的优势价值。这四个坐标点也就是四个关系,我们今天处理得怎么样呢?值得思考。
中国教师报:具体到高中教育的发展,处理好这些关系,其实就是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孙先亮:是这样的。系统论的观点给我们认识学生和教育提供了思维方式的支持。构建高中阶段人才培养的格局,需要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进行设计,不仅要“五育并举”,还要“五育融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其身体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意味着系统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既各自独立,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高中教育是在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和创造价值,需要牢固树立系统发展的观念,让“五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如果能够在进行一项内容的教育过程中,融入其他各项教育内容,不仅效果好,过程也会顺畅自然,还将提高教育的效益。
互联网助力自主、个性化学习
中国教师报:从2013年开始,青岛二中便启动了“互联网+教学”改革,您为什么如此看重这项改革?
孙先亮:互联网技术可以让“师生零距离,资源无边界,学习全时空”。互联网技术的嵌入让教学改革在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益方面更容易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互联网+教学”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类似“个性化定制”,使古人说的因材施教切实得以落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一刀切让学生拒绝网络,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种惰性思维。简单否定只能让发展的机会溜走。
只有在“互联网+教学”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感受互联网这一技术平台的价值,才能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改变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方式。
中国教师报:青岛二中的“互联网+教学”是建立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学不教,少教多学”的理念基础之上,把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但是,改革总伴随着风险,尤其在高中推进“互联网+教学”,这是需要勇气的。
孙先亮:我们这么做,不是因为敢不敢,而是因为要解决学生的更多发展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互联网+教学”。这种方式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高效学习。
个性化学习就是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互联网+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Pad(平板电脑)把问题提交给老师,只要有网络,老师就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及时给予指导。这就促成了师生之间能随时随地交流,学生也会因此感觉学习很顺畅、有效率。“互联网+教学”使老师把时间、探索和思考权还给学生。
中国教师报:“互联网+教学”其实就是助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孙先亮:我认为学生是可以决定教育的,学生的发展追求、发展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怎样的知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