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语文因“经历”而精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7-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教师丁义国主持的“经历语文”教学实验,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社会生活需要,让学生亲近母语,回归语文生活,因经历而增加阅历,因体验而获得经验,提高他们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着眼立德树人,提高综合素质,彰显科学性。教学教学,说到底还是要让学生学,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学。“经历语文”针对以往教学中语言文字符号化、生活实践教条化、情感体验程式化,以及不能学以致用等弊端,强调在“做”中学,在经历中感知、感悟与体验,创设“语文写生式”“情境体验式”“项目互动式”等教学,设置问题情境,注重实践体验,引导表达交流,从语文经历到经历语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教材、环境、生活进行互动和对话,使语文教学摆脱僵化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经历语文”既切中了语文教学痛点,针对性强,又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聚焦学习过程体验,强调经历,突出实践性。注重实践、知行合一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把他的教学过程归纳为“学思习行”;荀子提出“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明代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清代颜元的“实文、实行、实体、实用”教育观,这些都道出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叶圣陶当年创办生生农场、利群书店、博览室,造礼堂,建戏台,辅导学生自编自演话剧,组织学生远足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就源于他“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的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家于漪主张,要把学生领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为学生打开认识现代社会、认识生命价值的大门,用时代的活水灌溉语文园地。

    经验证明,被动接受的知识容易遗忘;如果让学生能“做”一遍,理解会更深刻;要想真正学会,必须参与其中,躬行实践。“经历语文”运用“四人合作小组”“自能阅读策略”“经历语文学习的阅读素养评价”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重经历,重过程,重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审美鉴赏力、逻辑证明力、思维发展力,让学生终身受益,发展能带得走的语文能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也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过程。

    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具有创新性。“经历语文”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注重过程阅历、感受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巧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为其提供想、做、说的机会,然后经过交流互动、调查整合、反思辨析,开展讨论质疑、评价交流、演讲辩论等,让他们亲历自然,拉近教育与学生的距离;亲历知识,让深度学习得以发生;亲历社会,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有获得感。二是创设第二语文课堂,设计阅读欣赏、诗文诵读、小记者站等10多个社团,让学生在远离升学压力的背景下主动学习,经历情感体验,享受探索乐趣,收获学习成果,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新时期,“经历语文”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开发,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语文教学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让更多学生受益。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