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一封没送出去的回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7-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次晚自修,学生小治跑到我这里说:“黄老师,可不可以帮我送一封回信?之前一个学姐给我写过鼓励的便签纸,我写了回信感谢她。”没等我回话,小治又补充说:“送不到也没关系,那么久的事情学姐可能不记得了。”小治手里攥着信,很纠结的样子。

    小治父母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孩子与父母常常处于对立状态,我找过小治几次,能感受到他的痛苦、无力。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找我。我没等他继续纠结下去便说:“保证帮你带到,放心吧。”接着,小治告诉我这封信是为了感谢高二(1)班的卜姓学姐,当时因为高二需要借用初三教室上课,这位学姐坐了他的座位。或许学姐从小治课桌上的“蛛丝马迹”观察到了他的“痛苦”,就写了便签纸:我不知道你承受着什么样的“痛苦”,但不管正在经历什么,或许都是成长的过程和财富,扛过去,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我无法言说这个留言带给小治怎样的感动,但这样美好的情感我一定要帮忙传递。于是,我请同事帮忙转交这封信。但是,高二(1)班却无“卜姓学姐”。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小治记错了,还是那个学姐故意不留真实姓名?我去找小治核实,他拿出了便签纸。小小一页便签纸被小治叠好放在笔袋里,纸的边缘已经被蹭出了毛边。小治小心翼翼地打开便签纸,我看到了那段温暖的文字,落款的确是“卜姓学姐”。

    “老师,要不就算了,不用找了。”小治说。我也开始纠结,去高二(1)班通过笔迹找出那个学生,还是就此作罢?我和同事正在商量,恰巧校长经过,听完整件事,校长激动地说:“这是件好事,对当事人和其他学生来说都很有意义。”

    特别是对小治来说,这件事或许是一个精神支柱——“原来还有希望,原来有人能理解我”。经过这件事,小治以后或许也会愿意做出助人的举动,因为他曾感受过。小治或许还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支持,为了这件事我找了小治3次,安抚他纠结的情绪,肯定他写回信的行为,坚定他对美好和善意的信念。看得出来,小治眼中有光,“原来老师没把这件事当作小事,原来老师在意我”。

    回信送不出去,这件事就没有意义了吗?如果其他教师能把这件事分享给自己班的学生,既有助于寻找写信的学生,也可以将这份情感传递给更多学生;高二(1)班学生听到这个故事,或许也会因为身边有这样善良的人而感动;或许能勾起一些学生的某些回忆;或许能坚定一些学生尚在纠结的善意;或许当下没有任何触动,但这件事在以后的某个瞬间会启动孩子心中的善意。

    其实,类似的美好举动每个人都曾遇到,不过是帮同学打水,提醒同学别忘了今天的作业,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讲题……只要学生能用心感受并传递善意,他们将收获更多的善意和美好。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