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如何“有话好好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8-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话好好说”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一项专业技能,好好说话的前提是双方能够平等互助、情感认同、目标相同;反之,以爱之名却缺乏尊重和信任的沟通无法使双方获得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反而变成一种效能负面化的“零沟通”。而这样的“零沟通”在德育工作中屡见不鲜。

    今年,我接手的四年级新班有一个在校内极具“影响力”的孩子,同事告诉我,每每孩子出现问题,家长总是劈头盖脸一顿骂,当着孩子的面给老师抛下一句:“这就是个废物,我也管不了!”

    我将信将疑,请学生叫那个有“影响力”的学生来办公室,准备了一肚子暖心话却等来“他不肯来”的回复。我找到他,“连哄带骗”地与他攀谈起来,他始终低头不语,身体倾斜,脚尖外翻。我试探着说道:“听说你有点特别……”没承想他突然开口说:“老师你听说的不假,我就是个废物!”他看似平静却又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动,我不知所措,沟通无疾而终。

    细细想来,起初他不肯来,或许认定我不是真心想了解他、帮助他。有时,眼神、表情、姿势等非语言沟通往往比语言更真实可靠,更能让沟通主体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他的表情、动作早已向我传递了不愿意沟通的想法,而我仍然高谈阔论,不顾及他的情绪,这已然是一种不尊重。教师、家长对他的评价向来不友善、不悦耳,这般情形之下我还在试探他的底线,这已然是一种不信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儿童的自我认知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如果儿童的情感在沟通中得到认同,其自我认同感才能顺利建立。但在现实中,成人及社会视角的评价大多还停留在简单说教的层面,这让儿童对自我的认识陷入了误区,或不可一世或一蹶不振。

    子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师者往往自然地将问题归因到孩子身上。在成人的权威和单向道德教育下,孩子很难主导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成人不能将每个孩子都看成独特的个体,承认并以尊重、开放的心态了解、接纳差异,就无法给予孩子有尊严和有价值的沟通体验。

    想到这里,我换了一种方式与他沟通。这次,我做足了功课,在多位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串联起他4年的成长经历,有助人时同学的点赞,有取得进步时老师的表扬信,有运动会破纪录时裁判的拥抱,有“成长礼”上妈妈感动的泪花……我给他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真诚的赞赏,他的心开始融化了,回馈给我的是:“老师,只要你相信我,以后有什么话我都愿意好好说!”

    对教师而言,共情就是把握学生立场,从学生心理和情感需求考虑问题。在交流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认真观察、准确判断学生或真实或隐秘的情感。而教师的共情力就来自沟通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深度和情感温度,用学生在意的方式做学生认为重要的事情。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月华路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成长记录在不断试错中成长     下一篇:童心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