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笔谈构建“不轻易告状”的班级氛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8-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不要鼓励学生的“告状”行为,不要培养帮助教师“管学生”的“小助手”。同时,教师要及时安抚“告状者”的情绪,并帮助他们理解“有时候别人不是故意伤害你,只是不小心、没分寸”。这样有利于构建“不轻易告状”的班级氛围。

    ————————————————

    目前,许多学校不会安排非成熟教师教一年级,不会安排非骨干教师当一年级班主任。不是一年级的学科教学任务重,而是一年级的组织教学任务重。一年级正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深远。

    在一年级,除了特别内向的孩子,其他孩子随时随地想跟教师交流,事无巨细且不分场合。在孩子的眼里,再小的事情都是天大的事情,他们想被教师听见,想被教师懂得。

    与一年级孩子接触久了你会发现,这些孩子急于表达的往往是“老师,某某在……”的“告状”,无论教室里、操场上还是餐厅里,无论上课、写作业还是活动时。有时候课堂上教师发现某个学生非常执着地举着小手,眼神急切,以为孩子想要发言,但是示意孩子回答时,言说却与问题毫无关系,只是“老师,某某在……”的“告状”。一不留神,教学被“告状”打断了。

    如何让一年级孩子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错处看?这需要教师反复跟学生明确“管好自己就好”。然而,这样的表述对天真热情的孩子可能是一种打击,有些简单粗暴。而且“管好自己”与“告状”之间没有绝对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有的孩子会特别委屈:“我已经管好自己了啊!但是我看到某某小朋友违反纪律了。”

    因此,我更愿意跟一年级孩子强调“小朋友是老师管的”,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里没有对“告状者”的否定,只是告诉孩子教室里有这样一条规则,并请大家遵守。

    如果你的班级“告状”已经成风,教师一定要反省自己解决“告状”问题的理念与方法是否有偏颇。

    其一,不用言行鼓励“告状”行为。

    有时候,一年级孩子爱“告状”是受到了某种暗示与鼓励。比如,在课堂教学时,A举手发言:“老师,我看见B在玩橡皮。”于是,教师走过去没收了B的橡皮。虽然教师并没有停下来批评B,但“没收B的橡皮”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鼓励A“告状”。三番两次之后,一个个“A同学”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甚至有些“A同学”会无心听课,一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找寻一个个可供“告状”的“B同学”。

    或者,在自由活动时间,C同学和D同学在玩耍,你一拳、我一脚地“切磋”,都有分寸、都不介意,彼此开心。而一旁经过的E同学,却立刻找到教师:“老师,C同学和D同学在打架。”如果教师过于重视这样的“告状”,就会立刻化身警察去查案,除了阻止C同学和D同学的游戏,还会不断追问:“你们为什么打架”“谁先动手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这样的询问与教育,不但让C同学和D同学无限困惑、无法回答,而且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最可怕的是,这样的处理滋长了一个个“E同学”的“告状”热情,那些与自己无关、他人之间的交往,都成了E同学“告状”的好题材。

    一年级教师要避免这样的默许,要避免这种有意无意的鼓励。

    其二,不培养帮助教师“管学生”的“小助手”。

    大多数一年级孩子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弱,让他们偶尔帮助教师收作业都要考虑他们能否胜任。但的确有些孩子格外聪明伶俐,教师的话一听就懂,甚至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管理班级。

    “站好队,站不好就多站一会儿。”这是“小助手”在批评站队不整齐的同学。

    “做眼保健操的时候不许睁开眼睛。某某某,你睁眼睛了,你的名字被记下来了。”这是“小助手”在监督同学做眼保健操。

    “音乐课上某某某被批评了。”这是“小助手”在向班主任汇报同学在专用教室上课时的表现。

    ……

    教师要格外注意,不要培养这样的“小助手”。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承担任务是为班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师可以请能力强的孩子多为班集体服务,而不是去“管同学”。教师可以在班里传递一个信息:能力强的孩子是在帮助教师做一些服务工作。

    其三,多体察“告状者”的感受,及时满足“告状者”的情感需求。

    每个孩子对肢体接触的容忍度不同。淘气又不会正确表达“想跟对方玩”的孩子,就会用拍打对方身体的行为表达自己希望互动的意愿。有的孩子可以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愉快地与对方一起玩。有的孩子就不能接受,觉得自己被伤害了,并找到教师告状:“某某打我。”

    这样的“告状”在一年级层出不穷。我一般都会抱一抱孩子,试着安慰孩子:“他有可能不是故意的,我给你揉一下”“还痛吗?如果很痛的话,我就让他给你道歉,我也会批评他”“要不要老师继续给你揉一揉,还是你现在想出去玩了”……一般情况下,等到最后一个询问的时候,“告状者”就会急不可耐地出去玩了。当然也有像牛皮糖一样继续赖在教师身边享受安抚的孩子。

    次数多了,这样的“告状”慢慢会变成:“老师,某某刚才碰到了我的胳膊,有些疼。”“告状者”会自动把“他打我”这一“告状”省略,只是纯粹地求安抚。

    总而言之,教师要多给聪明能干的孩子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给他们创造发光发热的机会;教师不要鼓励学生的“告状”行为,不培养帮助教师“管学生”的“小助手”。同时,教师要及时安抚“告状者”的情绪,并帮助他们理解“有时候别人不是故意伤害你,只是不小心、没分寸”。这样有利于构建“不轻易告状”的班级氛围。

    (沈丽新,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东延路实验学校英语教师、班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首批培训师,九江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出版有《让学生看见你的爱》等专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童心绘师     下一篇:我和你觉醒就在刹那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