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改革新方向①乡村教育变革的四个维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8-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川省阆中市也是一个依靠改革让乡村教育焕发生机的典型。他们不认为乡村不能搞教育,启动了让乡土智慧点亮校园的乡村教育改革。

    总之,解决乡村教育公平问题,不是没有出路,而是缺乏人民教育的立场;解决公平问题,不是没有经验和典型,而是因为对乡村的价值视而不见。乡村教育改革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对乡村命运的关怀、对乡村教育的责任和对农民的情感

    如何以乡村教育变革拉动乡村振兴

    目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热点和重点都集中在乡村产业兴旺上,认为这是乡村振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几乎很少讨论乡村教育振兴的问题。但是如果把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联系在一起思考就会发现,乡村教育振兴不仅比产业兴旺更重要,而且是其他五个方面振兴的大前提。在2020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要论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乡村振兴的使命,乡土文化复兴在乡村振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子在乡村,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是乡村振兴的复兴。从这个意义上看,只有千年乡土文化复兴的乡村、教育振兴的乡村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乡村的使命。从这个大背景出发,我们看到的乡村不是可不可以搞教育,而是乡村振兴必须搞教育,而且应该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来对待。

    乡村振兴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复活的最终标志也是教育回村。没有教育的乡村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乡村。有村就要有学校,学校应该成为乡村的标配。只有老年人的乡村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乡村是适合低成本养老和颐养天年的地方,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儿童的乡村。一个没有儿童教育的乡村,也就意味着从儿童开始就隔离了他们与乡村的情感联系。一个与乡村没有情感联系的儿童,不可能热爱生养他的乡村。没有儿童教育的乡村,是一个乡土文明传承断代的乡村,无论乡村经济将来如何兴旺,也是一个没有未来和希望的乡村。

    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和血脉之源在乡村。乡村教育是让每一个中国人与祖先、故乡链接起来的乡土教育。抛弃这样的教育,我们将成为没有故乡的游子。

    缺少乡村教育的中国教育是无根的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文化传统,没有乡村教育的传承将意味着中华五千年文明面临断根的危机。

    缺少教育的乡村不叫乡村,叫农场。没有教育的乡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而只是有经济功能的西方式的农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乡村是“耕读乡村”,其中“耕”解决物质生计问题,“读”解决文化传承和教育问题。真正的中国乡村是有老人儿童、有鸡鸣狗吠、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的乡村,而让乡村拥有这些活力的东西是来自乡村教育带来的儿童的读书声。

    乡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蕴含着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回答的“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能够让我们重返乡村之路和共建精神家园的途径就是教育;从这个意义看,乡村振兴成功的最终标志是让教育回村。只有让教育回村的乡村才能承担起习近平总书记所赋予和期望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历史重任。

    〔作者分别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