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教师的信·李镇西为什么一定要家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云帆老师:

    你的来信对家访表示出疑惑:“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很多很便捷,电话、QQ、微信……还有必要家访吗?做事得讲效率啊!”

    我是1982年参加工作的,其实那时候家访已经不“时兴”了,能坚持家访的只是少数教师。但我坚持按学号顺序,每天下午放学后至少走访3个学生家庭。有时候,星期日也用于家访。在学生家里,我听到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哎呀,我孩子读小学到现在,您是第一位来家访的老师!”一直到几十年后离开学校前,我都坚持家访,变的只是交通工具——由骑自行车变成了驾私家轿车。

    也许有教师会说:“我白天工作够累了,为什么要我在8小时外付出?”相对于公务员的“朝九晚五”和企业员工的8小时工作制,教师、医生、警察等职业的工作时间很难用“8小时以内”去“规范”。这一点在选择职业前就应该知道,一旦选择了,就表示你认同了。

    至于你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还有必要家访吗”的疑惑,我觉得主要是对“为什么家访”认识不足。你对家访的理解可能就是教师与家长互通情况:老师通报学生在校表现,甚至是由于学生在校表现太差而向家长“告状”,家长介绍孩子在家情况。

    但家访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家访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真诚的关怀。对于优秀教师来说,他之所以决定对某个学生家访,首先不是因为这个学生没交作业或与同学打架了,而是因为这个学生可能需要教育者的特别关怀:比如他是下岗职工的子女,或者他生病在家已经好几天了,等等。当教师叩开学生家门时,面对突然到来的老师,学生及其家长所感受到的将是一种别样的温馨,而这种温馨是电话无法传递的。

    家访有利于教师和家长的心灵沟通。坐在学生家里同其父母促膝而谈,比起在电话里三言两语地对话,二者的心理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面对面的心灵交流,而后者只是例行公事般的情况通报。都说学校教育需要家庭配合,然而在我看来,这种配合不只是让家长每天在孩子作业本上签字,更多是设法使家长从感情上贴近学校,从心灵深处理解教师。离开了家访,这一切显然是很难达到的。

    家访能更加真实地了解孩子在家的“另一面”。一般来说,孩子在学校更加注重“面子”,因而对某些不良行为习惯会有意识收敛,可是在家就要“放松”得多。比如,一个孩子在学校可能积极争取公务劳动,可在家也许连扫帚倒了都不扶。如果教师直接走进孩子的家庭,将会全方位了解孩子。我一般家访都要去孩子的房间看看是否整洁。如果整洁,我会问是孩子自己收拾的,还是父母帮着收拾的。而家访时的所见所闻都会成为我的教育素材。

    家访本身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教师家访时,学生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言行就是他的生活习惯、礼貌修养等素质的呈现。比如,面对到访的老师,学生是否主动上前迎接?是否主动给老师介绍家庭成员?老师离开时是否主动送到门口……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做得很好,但即使做不好,也是教师最有效的教育契机和最真实的教育情景。离开了家访,就很难有这样的教育资源。

    家访能让教师切身感受到学生的成长环境。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就自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了解家长的文化修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等,将有助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进而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家访的意义当然还不止这些,但我说的这些可能已经足以让你明白家访的不可替代。但愿我这些话能够消除你对家访的疑虑,从明天开始,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

                                                     你的朋友 李镇西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