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探索赤壁课程:立足乡土文化的课程整合
作为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湖北省赤壁市拥有丰富的三国古战场文化;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赤壁市拥有深厚的青砖茶文化;此外,盆鼓文化、花鼓戏文化、道教圣地葛仙山文化等共同构成了赤壁的乡土文化。与此相对照的是,许多土生土长的赤壁人却对自己的家乡并不了解,甚至缺乏认同感。地域认同感和乡土归属感往往来源于文化传承,教育作为重要的传播途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赤壁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也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帮助学校形成教育特色。
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
从理论上讲,赤壁课程应该是一门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的综合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让一名教师将多学科知识融合起来,还是组织多学科教师联合开发,都有一定难度。因此,赤壁课程可以定位于“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乡土文化类综合课程。
赤壁课程的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例如民间传说、诗词、小说、歌谣等,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例如学科教师、赤壁乡土文化研究人员、民间艺人以及图书馆、博物馆、赤壁古战场遗址、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等。
需要注意的是,赤壁课程的资源整合需要有一定综合性,不适合按照文体整合,更适合按照文化核心整合。比如,依托于某一地点或某一事件产生的文化具有多样性,既可能有诗词歌赋,也可能有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按照文化核心进行整合更能尊重乡土文化的整体性,也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
按照文化核心分类,赤壁课程的资源可以整合为以下几部分:三国文化、羊楼洞文化、盆鼓文化、茅坪花鼓戏文化、葛仙山文化、赤壁方言、赤壁民间文学等。各个核心部分的相关内容可以整理如下:
三国文化:民间传说,赤壁山与赤壁分汉鼎的传说、陆逊与陆水湖的传说等;诗词,李白《赤壁送别歌》、杜甫“悠悠回赤壁”、杜牧“赤壁健帆开”等。
羊楼洞文化:民间传说,“羊楼洞”的名称由来、苏东坡赤壁采茶的传说、禅师与茶神的传说等;茶歌,《十二月采茶歌》《拣茶歌》《让茶歌》《茶马古道歌》等。
赤壁盆鼓文化:民间传说,盆鼓与赤壁之战的传说;祭祀唱词,《祭东皇》《玩龙灯》《栽田鼓》《开秧门》等。
茅坪花鼓戏文化:地方戏曲《双合莲》《打金枝》《秦香莲》《三求凤凰》等。
葛仙山文化:民间传说,过三关葛洪成正果的传说、旭笼村和葛仙祠的传说、葛仙观仙童变白羊的传说等;诗词,王鼎彦《葛仙祠》、余宣楚《载酒登黄葛峰》等。
赤壁方言:赤壁方言的称谓、句式特点、语音特点等。
赤壁民间文学:民间叙事诗,如《双合莲》《花手巾》《春鱼望夫》《黑心郎》等;民间歌谣,如《拜年》《十月想郎》《望郎哥》《绣荷包》等。
让教学更有吸引力
许多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首先想到的是编写教材,然而编写教材的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大量时间、精力。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如何将乡土文化资源变成课程所需要的内容才是关键——课程的主要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呈现,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编制部分教学资料即可。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例如,进行“羊楼洞文化”民间传说和茶歌教学设计时,在文字资料和纪录片之外,教师还可以邀请茶艺师进课堂,带着学生实地考察万亩茶园或明清古街,现场聆听茶歌,用活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赤壁课程因其综合性特点,非常适合将多种课型结合在一起开发实施。最基本的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部分,教师按照常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民间叙事诗《双合莲》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语文课学习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进行对比教学,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对比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想主题。
对学生最具吸引力的课型可能是活动课。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走进茶业古镇,聆听淳美茶歌”活动。在完成“羊楼洞文化”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羊楼洞古镇,分组参观明清石板街全貌,重点参观茶业商铺和其他商铺遗迹,并与当地老人交流,了解茶业古镇当年的盛况和如今的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乡土文化传承的相关问题,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茅坪花鼓戏传承危机”的核心讨论,邀请茅坪花鼓戏剧团成员走进课堂,介绍剧团目前的人员、演出、教学、资金来源等情况,与学生一起探讨茅坪花鼓戏传承危机的解决办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将课堂的讨论成果和课后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交给剧团或政府相关文化部门,以此增强学生对家乡戏曲的热爱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围绕赤壁乡土文化进行的手抄报展示、视频展示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补充。
动态跟进人文性评价
一门课程能够顺利进行,评价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乡土文化类课程的评价中应坚持系统、逻辑等原则,科学的评价才能真正对教师和学生起到反馈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开设课程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关注过程,采取鼓励性、人文性评价,以评价督促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与客体绝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客体除了学生,还应该有课程本身和课程的开发教师。学校评价课程的目标与设计方案;开展课程的教师自己进行反思性评价,其他教师通过课堂观摩、课后讨论等形式对课程设计和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学习热情、课堂表现、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撰写成果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校本课程是过程性的,所以校本课程的评价也应该是动态跟进的。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之后、学生选课之前,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等内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进行期中评价,以调整课程实施方案;课程结束后,还要根据学生反馈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应该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例如,开展“走进茶业古镇,聆听淳美茶歌”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讨论感受,然后对发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行“茅坪花鼓戏传承危机”核心讨论时,教师应该记录下发言积极的小组,对其进行加分奖励。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立足乡土特色开发不同类型的乡土文化课程,可以激活学生的乡土记忆,让他们更全面、更系统认识家乡文化,增进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作者单位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