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好课程将乡土的根植入每个学生心中——北京市房山区“返乡·远行”乡土课程15年探索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时俱进的课程实施进程中,房山区以发展为主题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开发了探秘“源”文化、回望房山“四史”、探究房山生态环境、走进京西红色基地、设计旅游线路、见证房山教育变迁等10个PBL项目。

    “这类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在认同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超越乡土、放眼世界。”周长凤说,“我们还将持续开发情境性支架、知识性支架、资源性支架、评价性支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支持。”

    看见师生的拔节成长

    15年“返乡·远行”乡土课程的浸润,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尽管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效果都很难立竿见影,但从2021年对1500名房山学生的一项统计数据中或多或少也能“窥斑见豹”: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3-5个家乡历史遗迹和2-3个家乡特产,能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愿意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一半以上的孩子毕业后愿意回到家乡工作。

    可以想见,无数的房山学生,已经开始深度思考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血脉关联。

    “当我们研究家乡时,家乡好像也在凝视我们;当我们遇见家乡时,我们也遇见了自己。”在一本属于房山区中学师生的乡土文学类杂志上,有名学生这样写道。

    尽管家国情怀的厚植可能并非“返乡·远行”乡土课程一己之功,但这门课程的确在学生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一名从房山毕业的大学生在演讲时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今天上了一堂建筑课,当老师将一张石函拓片的图放出来时,我竟然有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后来忽然想到,这是在‘知房山爱房山’特色系列作业本上看过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看了12年的拓片早已不知不觉潜入大脑了。”

    因为爱家乡,有了对家乡的强烈认同感,所以有了更深的使命感。房山区坨里中学教师刘红艳讲述了学生的成长经历:在课程实践中,刘红艳带领学生探究房山区青龙湖万亩森林公园开发项目,学生自己联系青龙湖镇政府相关部门,亲自采访了镇长关于公园建设的规划情况,还从当地农办获得青龙湖森林公园实施方案。

    “通过万亩森林规划和对森林生态效益的探究,学生提高了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搜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增长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刘红艳认为这是意料之外的所获。

    在周长凤看来,教师同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拔节成长。经过多年的乡土教育实践,房山区教师对育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们树立起“为了家乡事”的职业观以及“为了家乡人”的学生发展观。当然,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意识不断增强,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也不断提升。

    “与乡土文化融会贯通,这是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值得倡导的改革方向之一,也是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的重要举措。唯有扎根本土、融通生活,才有底气和定力去仰望课程改革的星空。”郭冬红相信,随着这门课程的持续开展,他们一定会将更深的“乡愁”根植在每一个房山学生的心中,无论他们走向何方,都不会忘记“回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