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需要怎样的乡村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已是国家战略,然而在实践中,乡村教育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只有振兴乡村教育才能振兴乡村,才能建设生态文明。笔者认为,乡村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审视乡村儿童需要怎样的教育,乡村社区需要怎样的学校,以及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乡村教育。
乡村儿童需要怎样的教育
感觉是儿童生长的基石,生活是儿童生长的全部。儿童天然生活在善与美之中,教育的首要是让儿童感受善、感知美,核心是对父母亲情、对天地自然、对乡土社区的感受感知。充分地感受和感知亲情、自然与乡土,完成这三个连接,是一个人幸福的基石,是乡村儿童获得全生命教育的根本。
首先是感受感知父母亲情的爱与陪伴。一般来说,父母对婴幼儿的陪伴和建立依恋关系是儿童安全感形成的来源,也是影响儿童性格、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影响很大。与父母见面或联系次数较多的留守儿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因为他们能够从父母那里获得充分的支持和肯定,从而确立对自己的积极评价。而一年都难见父母或仅联系一两次的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其次是感受感知天地自然的力量,奠定开启儿童智慧的基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儿童与天地自然地连接在一起。让儿童与大自然充分连接,培养其自然感受力,既是培育生态素养的基础,又是打开智慧的基础,也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研究发现,让儿童有意识地与大自然接触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治疗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阻碍了儿童与自然亲近的可能性。
最后是感受感知乡土社区的文化,培养儿童仁爱之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乡土社区。乡村社区是熟人社会。在乡村,儿童通过兄友弟恭、守望相助来感知人际冷暖、学会为人处世。儿童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得乡土文化,这是成年后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乡土社区,仁爱之情通过儿童得到传承和再生产。
乡村社区需要怎样的学校
乡村社区需要什么样的学校?这需要重新审视学校与乡村的关系,将乡村教育置于乡村整体发展的战略中,重新审视乡村学校教育的功能;要摒弃精英式教育思想,重塑乡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重塑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的关系。从一个乡村社区整体的角度看,学校是乡村社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孤立地就学校发展学校,就教育谈教育。乡村学校承载着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乡村学校教育从来不是孤立于乡土文化之外的,是乡土社会文化运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乡村儿童生命成长而言,脱离了乡土环境,剥离了乡村教育的乡土性,将其孤立于乡土文化之外,无异于集中的技能培训,造成儿童与乡土文化的疏离、学校与地方发展的疏离。从这一维度来说,乡村学校应该服务于乡村社区发展,乡村社区发展应重视发展乡村学校。
重构学校的模式、目标与内容。乡村发展需要的并非专注传授知识与技能、追求成绩与名校的精英式教育思维。乡村教育须引导儿童热爱乡土而不是背弃乡土。由此,教育内容应该本土化,突出乡土性。乡村学校应该摒弃城市化、规模化思维,回归小规模、家庭式的乡土性。乡村小学完全可以尝试、探索混龄制和全科教师制。
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乡村教育
乡村振兴需要懂乡村爱乡村、与乡村有情感连接、能扎根乡土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离不开回归乡土、耕读传家的乡村教育。
回归乡土,耕读传家。目前乡村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去乡土性,让儿童从小离土离心。与乡土连接是乡村儿童奠定精神根基的基础,是培养仁德爱国的土壤。乡村教育首先要培育儿童的人格、价值观,不热爱自己的乡土,何以文化自觉,又何以文化自信?让教育回村,才能吸引人才回乡,乡村的产业、经济等也一并兴盛起来。这样以教育兴村的案例越来越多,“全生命三亲启蒙教育”在山西省长治市关头村的实验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的31名学生,学生家长在关头村租民居,陪孩子读书,同时以新村民身份进行生态村建设,带动老村民一起使关头村走上了教育振兴乡村的路子。
重拾乡村社区的教育功能。乡村有天然的条件能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融合。事实上,家庭和社区都承担着各自的教育功能。如今我们把教育完全推向学校的做法打破了这种平衡。从农村长大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村子里的张大妈、李大叔也会教导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教育你的不一定是老师、家长等与你关系紧密的人,也可能是与你没多大关系的人。在这样的社区里,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可以说,乡村可以用整个村庄的力量来教育一个孩子。
整合乡村社工资源。重拾乡村社区教育功能必须重视乡村社会工作者(简称“乡村社工”)。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必须以系统性思维来看待。乡村社工在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乡村社工在乡村教育中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乡村社工可以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模式照顾乡村留守、困境儿童个体,还可以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不仅可以开展补救性服务,还可以做到预防性和发展性服务,比如通过个案关怀、兴趣小组、社区活动、社会支持等形式,与乡村教师合力建立起儿童友好型社区,为乡村儿童成长营造有营养的环境。
(作者单位系北京城市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