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好课程诗意课程:在每个角落遇见诗
“诗像一扇窗,窗外的风景非常美丽,没有一点杂质……”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隽永灵动的“诗意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了“小诗人”,他们读诗、写诗,在诗意的生活中不断成长。
——————————————
走进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教学楼上“在诗中长大”五个金色的大字十分醒目。学校研发“诗意课程”,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诗教课程特色化,将充满诗性、灵动和创造的精神衍生到学校发展、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个学生在诗中长大。学校还打造理念文化墙、童诗文化廊、明心文化亭等8处文化景观,以及简园、物园、知园等园林文化。走在校园中,一步一景,学生在每个角落都能遇见诗、吟诵诗、创作诗。
教师是课程的探索者
语文学科是诗意课程的“母体”,诗意课程又对语文学科起到了反哺作用。学校几乎每一名语文教师都是诗意课程的积极探索者、实践者。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曹丽芳不仅给学生拓展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让学生体会同一种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难忘的送别场景,尝试创作送别诗。学生杨婷创作了诗歌《老家的木门》:“推开老家的木门,吱呀吱呀,它在说,欢迎回家……离别时,关上木门,它一声不吭,默默地站在奶奶身后,目送我们渐渐远去……”她找到了自己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诗中的依依不舍之情令人动容。
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也会有意识去教材中挖掘诗意。教学《燕子》一文时,结合课文内容“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教师曹琴媛问学生:“读了这段文字,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我脑海中出现了五线谱”“燕子是音符,在唱一首春天的歌”……曹琴媛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出示诗人柯岩的童诗《小鸟,音符》,在诗歌的欣赏与诵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初步感知散文化语言与诗质语言的不同。
对于那些语言本身就具有诗意的课文,教师还会开展“魔法变变变”活动,将课文相关内容凝练成诗。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尝试把文中写风声、水声、动物的歌声这3个自然段改写成诗歌。此外,课后的小练笔也是“用诗歌描写‘自己听过的美妙声音’”。学生乐此不疲,《鸟儿歌唱家》《教室是个音乐厅》《厨房交响乐》等作品精彩纷呈。
童诗虽然体量小,但是结构完整、语言精练、情感饱满、内涵丰富,教师可以借助童诗助力作文教学。“诗写得好的学生,作文一定不会差!”教师鲁晓丹在批阅学生习作时脸上写满自信。
学校还研发了校本读物《在诗中长大》,内容侧重情趣、情节和情境, 编选适合儿童阅读和积累的童诗、吴歌、古诗文,按照低、中、高学段,每学段16-18个单元的体系编排,其中“小诗人展示”是每册的特色单元,集中展示学校小诗人的优秀作品。
天地是课堂,万物是教材
每周二下午学校的诗社活动课分3个班:新芽班(1-2年级学生)以“趣味童诗”为主,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诗、数字诗、图画诗、谜语诗等趣味童诗的大致特点,鼓励学生用诗句表达对周围事物或想象中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星星班(3-4年级)以“四季风情”为主,引导学生从关注自然到关注自我、关注社会,通过童诗的欣赏与吟诵,学习“寻因法”“博喻法”“重新命名法”等基本的童诗创作方法;毛虫班(5-6年级)以“诗人专题研究”为主,研究中外著名诗人诗作,学期末还要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目前,学校诗教团队已探索出阅读欣赏课、感悟仿作课、主题创作课、采风创作课、习作点评课、诗集导读课、研究性学习指导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范式。
教师万锦文带领毛虫班学生开展了关于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师生准备好诗集《阁楼上的光》;第1课时概览诗集作品,提出各自发现的问题;第2课时梳理、提炼问题,确定研究方向——诗的主题、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创作手法;第3课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第4课时学习并完成研究报告。
“老师,校园里的玉兰花开了。”“好,这节课我们去校园采风!”采风课是学生的最爱,他们像小鸟一样飞向“物园”。在玉兰树下,学生仰起头静静地看着,有的踮起脚去闻玉兰的芳香,有的伸出手轻轻地摸一摸花瓣。“玉兰花像什么?”教师简单的发问便把学生心中的诗意唤醒,他们的想象如小鸟般飞出。学生王茜茹说:“玉兰花像蜡烛,要给春姑娘过生日!”学生刘蓉蓉说:“玉兰花是灯,将春天点亮。”学生邹舟说:“玉兰花是春风孵出的一只只白鸽!”教师为学生的想象点赞,引导他们把想象变成一首首如玉兰般绽放的小诗。
学校操场四周有一片快乐的园地,每个班级都能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这里是学生学习种植和栽培的场所,也是他们特别的课堂,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会三五成群地到“责任田”看望自己的植物。“我们的蚕豆丰收了!”学生陈思颖高兴得合不拢嘴,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蚕豆》:“蚕豆花,像蝴蝶一样飞走了,给蚕豆们留下,一个个绿色的发卡。”
真正的好诗往往不是苦思冥想的结果,而是捕捉到某个生活瞬间的灵感。让学生走出教室,看一场花事,听一阵小雨,与小小的虫儿对视……天地都是课堂,万物都是教材,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诗歌里。
一趟融合的旅程
“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和画都具有艺术性,这使得诗意课程与美术学科的融合顺理成章。
语文教师胡艳刚上完以“树”为主题的童诗创作课,美术教师张艳便开始指导学生给课上新鲜出炉的优秀诗作配画。教师让学生从诗中找寻意象,确定主要元素,进行场景布置。诗的意境经过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在充分还原的基础上化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美术与诗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既可以用诗引发画意,也可以用画激发诗情,“二十四节气画”就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写诗而创作的诗歌绘本。
诗与乐同源,节奏和旋律是它们的共同要素。于是,诗意课程与音乐学科也找到了融合的契机。在这样的融合中,学生会对诗歌语言内在的韵律产生更深入的认识,音乐也可以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欲望。
音乐课上,教师高苗苗带领学生熟悉了诗歌《忆江南》的文字旋律,又将学生陈龙杰的童诗《柳丝长》填入旋律:“柳丝长,风中轻飘荡,荡进清清小池塘,学习钓鱼多欢畅,哪条鱼儿先上当?”“我的诗能唱啦!”当听到自己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传唱,陈龙杰兴奋极了。
学校还将诗意课程与德育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完善德育课程的校本实施策略,促进德育与诗教的一体化发展。“紧紧抓住梦想,梦想若是消亡,生命就像鸟儿折了翅膀,再也不能飞翔……”开学典礼上,校长王桂芹带领全校师生齐诵学期主题诗歌《梦想》,让学生在吟诵中明确新学期的成长目标,开启崭新的校园生活。
诗意课程与学校的“跟着诗词去旅行”活动有效融合:去无锡惠山古镇行走时,师生学习并诵读李绅的《悯农》,吟诵皮日休的《惠山听松庵》;去阖闾古城参观时,师生吟诵蒋婕的《忆秦娥·阖闾》,唤起一缕缕乡情乡愁。此外,课程还融入学校的爱国教育、节庆活动等一系列内容,每年文化节还会举办诗歌朗诵会、诗配画创意赛、名家诗人诗歌讲座、学校小诗人诗歌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小诗人的诗作和成长故事会刊登在《南星诗苑》和《南星小学报》上,学生杨婷在自己的成长故事里写道:
诗像一扇窗,
窗外的风景非常美丽,
没有一点杂质;
诗像一趟旅程,
旅程中我可以,
碰到许多人、许多事;
诗给了我力量,
也让我变得快乐……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