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在行动课后服务让校园变“笑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2018年便开始了对“课后三点半”的探索与实践,如今在“双减”背景下,学校顺势而为,在主动变革中构建了良好的学校生态。

    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整体按照“5+2”“1+1”的模式开展,即每周5天,每天不少于2小时。在每天2小时的课后服务中又分为2个时段,第一个时段为普惠托管服务,第二个时段为个性化课程学习。在课后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面向每一个、满足每一个、关心每一个”。

    学科作业不回家

    “第一个时段的普惠托管究竟如何定位、如何落实”,这无疑是所有学校都必须直面的挑战。高质量的普惠托管绝不只是“看着学生写作业”,而应是学生素养提升的一门课程。基于以上思考,学校最终确定了以“关心时光”来破解托管难题。

    在每天1小时的关心时光中,学生依托“自主关心—分享关心—指导关心”的“学习支架”开展以自我为主体的研修活动。在“自主关心”环节,学生需要关心自我、关心周围、关心学业:“关心自我”即反思自己一天的学习习惯;“关心周围”即结合每天遇见的人和事,学会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关心学业”则是对学习的反思与整理,不仅要完成作业,还要学会怎样学习。在“分享关心”环节,学生分享一天的收获与困惑,然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释疑和帮扶。最后的“指导关心”环节,教师会根据学生需要进行面向个体的精准指导,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吃好吃饱”,真正做到让学习在校内“一站式”解决。

    依托教师共创课程

    在课后服务的准备阶段,学校为了缓解个性化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动员并鼓励教师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发属于自己的教师课程。于是,“一米麦田”“莎士比亚话剧”“静待花开”等课程应运而生,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发生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

    在“一米麦田”,语文组教师带着项目学习小组的学生躬耕在希望的田野,他们利用每天课后服务的时间做了许多研究,遇见许多真实问题,从“种什么”“如何种”,到“不同植物该如何共处”,再到“向日葵相比玉米,为何更被鸟儿‘眷顾’”……在“莎士比亚话剧社”,科学组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读话剧、演话剧、写话剧,学生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导演、编剧、道具、服装等,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学生也都在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教师教“劳动”,科学教师教“话剧”,数学教师做“心理辅导”……这样的景象在学校早已是常态。上课、研课、创课,学校教师正行走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

    持续关心有需求的学生

    针对部分学生由于营养过剩出现超重、肥胖等问题,学校“小胖墩训练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均衡膳食,引导学生科学开展体育锻炼。在“静待花开”心理健康课堂上,教师通过微视频、沙盘游戏、心理剧等形式,辅导学生掌握情绪调节技巧,打造“心灵驿站”,给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帮助他们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形成健全人格,进而直面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从这个角度而言,“双减”下的课后服务,不仅是学生释放自我的天堂,更是教师呵护学生健康的“黄金时光”。

    课后服务时段穿梭着一群“家长志愿者”,他们带着学生在“小农场”一起关心植物生长,进行观察、记录、写生等活动,让小小的空间绽放出无限可能。在“正心书屋”,家长志愿者不仅负责管理书籍的借阅、归纳、整理等工作,还带领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分享阅读中的故事。参与就是关心,关心就是教育,正是“双减”下的课后服务,让家校共育有了更多可能,让教育真正走向“诗和远方”。

    随着课后服务的持续推进,学校在悄悄地改变着,不仅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也有了更多方向;不仅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亲子关系也更加亲密。家长笑了,教师笑了,学生也笑了,校园真正变成了“笑园”。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