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书观念的持有者:阅读的媚雅与祛魅
只有重新梳理自己的阅读史时,才会认真回望书架上那些被整齐安放在一旁的“精灵”。他们在无言地诉说着关于你的过往,尽管你没有用心记下每一笔,但它们却替你保留了另一重生命的履痕。古人常说“读圣贤书所谓何事”?这个问题,作为当代读书人也应该时常这样问自己。我以为,现代人读书完全是个人精神成长所需,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宏论,更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只是希望自己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能够保持一份宽容和悦纳的心态。当然,更新知识不至于被社会过早淘汰也应是题中之义。
我是一个有每年定期更新书单习惯的人。虽然历史上有许多关于读书要读“经典”的高论,且多奉卡尔维诺之经典要义为圭臬。但在我看来,读书不仅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铺设自己“知识地层”的过程。人们只有将这个“地层”不断垫高、夯实,才能“登高望远”“诚意正心”“坚守本体”。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认为,“知识地层”决定了你的人生境界。网络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杨绛先生读书如痴如醉的小故事,据传杨绛先生的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我也是本着这样的心态一直坚持读书,现择十本以供窥探精神之隅。
文学的启蒙:从感性到理性
严格意义来说,我不是一个纯正的中文系学生。因为我之前念新闻学,但后来为什么会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呢?纯粹是因为在大学二年级时,读到一本小说,名字叫《中文系》。书的作者叫李师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他将自己上大学时的青春正传以虚构的方式写成一个令人心驰神往而又赞叹不已的故事。作者用倒叙的方式先从一场毕业十周年聚会写起,然后用一种略带戏谑、调侃、反讽而又充满感伤的语调叙说自己的“青春苦恋物语”。读过这本小说之后,我萌生了转专业去文学院念中文系的念头,而且意愿极为坚决。最终,在大二下学期如愿转入文学院。
但若要细说,其实给我影响最大且最后坚定我转专业想法的是文学院老教授刘世南先生。先生高中学历,跟随父亲读古书12年,博闻强识、酷爱成诵,年过半百以中学教师身份站立大学讲台,是不折不扣的文史专家。当年刘世南先生给我们做讲座时已85岁高龄,正是因为这场讲座让我坚定了转投文学院的决心。讲座时,图书馆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老先生思维清晰,声如洪钟。先生虽治古代文学,凭一本《清诗流派史》便足以奠定他在学界的地位,他却对现当代的思想史也保持着密切关注。刘世南先生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
进入文学院后,我对美学如痴如醉。对中国古典美学尤甚爱之,所以用自己在校报上写文章赚来的稿费和在外做兼职赚的钱买了一套四卷本《宗白华全集》。宗白华先生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他的诗完美展现出他的美学思想,《流云小诗》既妙趣横生、义理迭出,又韵致悠长、境界杳渺,虽有中西结合的意趣,但更见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禅境”“化境”之美。正是因为我对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的这份“痴醉”,最后也影响了我本科论文的方向——《回归文化与文本:浅析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艺境”之美与生命哲学》。其实现在想来真是初生牛犊,殊不知关于宗白华先生的“艺境”美学,一本“博论”也未必能等而概之。
教育的开拓:从浅层到深入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中学教师队伍,但依旧保持着在文学院求学时的阅读习惯。不过这个阶段的我,除了语文专业教学和文学类书籍的阅读之外,还加大了对教育类和思想类书籍的关注,而这个习惯直到今天也未曾变过。这也得益于刘世南先生当年的那场讲座,因为他总是提倡“博观才能约取”,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作为人文学科,个人观之,某种意义上学科边界本来就是模糊的。正如现今风行高等教育的“新文科”建设,破除学科壁垒培养创新人才早应成为共识。
《陪审员手记》《冬泳》是我近年来读过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前者是近年来读过的唯一一部非虚构作品。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作家,江西瑞金的朝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这本《陪审员手记》是全国首部人民陪审员主题的文学作品,作家朝颜以自身敏锐的观察,立足于法院及与之相关的特殊社会空间,以一个人民陪审员的视角来观察社会,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探寻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全书经由200多个庭审的真实案例凝练“萃取”而成,让我们得窥“日常生活的例外”,从而为我们“揭示法、理、情之间的矛盾冲突,打开人性的密码,还原社会的真实”,真正让我们得以进入中国社会的内部生活,书写真实的人情人性,勾画出一幅新时期真实百姓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冬泳》则是文学圈新晋作者班宇的首部短篇小说集。近年来,以班宇、双雪涛、郑执、贾行家等东北青年作家为代表的集群,掀起了一股媒体热议的“东北文艺复兴”浪潮,以文学为先发旗帜,电影亦随后加入,伴随着一股“颓废美学”和“后工业时代的怀旧情绪”共同拾起了东北文艺重燃的火种。班宇的文字干净、叙事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这两本书让我重温了过去大学时光对文学作品的感性理解与温暖抚慰。
然而不得不说,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是我主要阅读的书籍。相反,由于职业所系,我更多关注一些教育类书籍。其中卢梭的《爱弥儿》常读常新,而傅国涌的《美的相遇——傅国涌教育随想录》则让我从“美学”视角来看待教育的方法。《爱弥儿》,毋庸置疑是教育经典,每次读都能给我不同的感受。此书整体而全面地剖析了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问题,同时卢梭不仅主张培养孩子要“摆脱奴隶的偏见”和“制度的束缚”,还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如果要取得成功的话,就必须使“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事物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
《美的相遇——傅国涌教育随想录》则是多年前读到的一本让我难忘的教育演讲集。傅国涌先生多年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并身体力行编辑出版了《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借助各方力量让“老课本”重印,让孩子领略汉字之美与汉语之典雅。傅国涌认为,“教育就是与美相遇”“教育就是要理解并拥有一切通过实践考验的真善美的东西”。因此,《美的相遇——傅国涌教育随想录》更新了我对教育的理解,让我以“美学”的视域展开我对教育的观察。傅国涌用他历史学家所特有的“历史感”向我们展示了教育作为一个人文传递的“火炬”,任何一个从教者都应该在历史中寻求到自己的价值定位,清晰自身的价值主体。
从“美”出发,我又再度找到了美学在“实践层面”的重大意义,它是审美范式的革新和审美实践的新突破。《意义的瞬间生成》在这一时期成为我对“美学”期待的新视野,也延续了我在大学时对美学的热爱。这本书是王一川教授早期关于西方体验美学的专著。王一川用哲学性的语言和话语体系指出“西方体验美学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瞬间的体验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也契合了该书书名“意义的瞬间生成”。经由此,我更进一步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深化了对人生和教育的理解。
影视的掘进:从媚雅到祛魅
“媚雅”一词在我个人看来其实来自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因为女主人公萨宾娜曾说,她反对的是“媚俗”。由此,我以为应该有“媚雅”一词与之对应。很明显“媚雅”一词反映了我一定时期内“故作高深”的阅读姿态。其实,读书往往最后是发现自己生命体验中的所需。就像上文所言,人生体验的真正意义在于获得“意义充满与无限境界”。难道读书不正是如此吗?
当前,进入到影视专业领域,我已过了“媚雅”阶段,而完全进入了马克思·韦伯所言的“祛魅”阶段,真正能够以专业阅读来引领专业成长。可以这样说,《西方美学史》是我当前用“影视美学”来观照影视批评的范本之书。
影视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作为一种世上唯一知道其确切诞生日的艺术形式,必然带有西方人的浪漫想象和“原罪”的商业属性。但其美学品格也在日益发展中完善,因此通读和专研《西方美学史》,掌握一定的美学批评方法,梳理西方人如何看待“美”以及掌握西方人看待美的若干原则是必要的。无论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还是影评人的角度,“史论结合”都是影视批评之路的殊途同归。从横向的“美学理论”来纵观影视理论,因为影视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之一,“美”作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原则,理应受到“美的原则”的规约。而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从哪些方面来解构一部影视作品,如何进行专业领域的影视批评则成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恩师黄钟军教授的《凝视与反凝视——影视评论的三个向度》(简称《凝视与反凝视》)和黄文杰老师的《陷落的电影江湖》给予我关于影视批评的良好范本。如果说《陷落的电影江湖》给我影视评论开蒙,那么《凝视与反凝视》则正式引领我走进影视批评的专业之门。《凝视与反凝视》主要从“网络媒体评论”“传统媒体评论”“娱评与随笔”三方面来解构全书,作者在严肃、客观、冷静的学术批评与活泼、通俗、畅晓的大众评论之间游走,同时又始终坚持“用专业的批评文字去捍卫自身的批评立场”以彰显影视批评工作的神圣性与庄严性。
《陷落的电影江湖》则始终以一种浓烈的理想主义气质吸引着我,作者站在影评人的角度为华语电影开出良方。影评人周黎明说黄文杰身上有老派港台影评家的风范,我深有同感,他对影评语言“雅与俗之间的张力处理”是如此恰到好处,他对电影深沉的爱,到如今依旧深深影响着我,而他和他的文字则始终在那个光辉的“影评人的时代”里永远被写进了历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