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内人要有“硬指标”更要出“硬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广泛关切,多年来各地相继出台文件、意见或规定,下达了一系列“硬指标”,比如小学和初中每天集体性教育教学活动(含早读)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和7小时;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也包括社会辅导班不得以学科类教学和作业进行,同时辅以各类检查或监测,动态掌握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状况。

    对于这些做法,我不禁击节叫好。直至“双减”政策出台,我更是欢呼雀跃,同时希望既需要出台“硬指标”,更要出“硬招”,真正让学生在轻负高效中全面发展。

    分析有些地方“硬指标”变“软”的原因,根本在于考试的杠杆没有摆正,缺乏科学的学生学业考评机制,使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与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间存在难以填平的沟壑。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并非新鲜课题,课改之初,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有关于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方法的科学表达,但一些学校仍旧使用学生成绩报告单,说到底便是“分数单”,推优表彰凭的还是主要学科考试分数在班级或全校的排名,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轨,更不要提“减负”了。

    而在各地发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指标(试行)》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规定,学校要有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制度,不按学生成绩进行校内和班级排名,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或记录袋,小学实行等级记分制,初中实行综合素质评定。鉴于此,一方面呼吁教育主管部门站在民族发展的制高点上,着眼核心素养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落地生根,建立健全学校办学科学评价机制并加强随机督查;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科学评价机制,解放教师,减轻教师负担。

    但在实际考评中,一些中小学校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仍然机械生硬地按学生考试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折算成相应分值,为了便于区分,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会扭曲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也会蒙上或浓或淡的功利色彩,让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甚至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给一些教师造成心理障碍。我以为,在评价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将教师的课程探索、创造性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师生关系引入评比内容,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终通过教师发展学生,促进学校发展。

    总之,“双减”需要“硬指标”,更要出“硬招”。不妨多来点“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不换思想就换人,不负责任就问责。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