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探索以“行知精神”推进师范生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是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一直以“行知精神”为教育理念。今年是陶行知诞辰130周年,晓庄学院梳理了如何通过“环境+课程+项目”践行“行知精神”的一系列方法,力求将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

    ——————————————

    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发轫于1927年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2019年12月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厚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通过思政课程改革、童向课程建构、行知文化濡染、广域实践历练的路径创新,破解了教育情怀内涵不清、路径不明、效果不显等难题。

    打造课程体系,厚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

    陶行知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情怀从对儿童、对教育、对民众、对民族的爱出发,可诠释为爱儿童、爱教育、爱社会、爱国家等要素。

    爱儿童。儿童是社会更新和繁盛的希望所在,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所系。陶行知充分信任和尊重儿童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儿童“六大解放”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爱儿童的教师能够平等尊重和关怀每一个儿童,并且“生产”出富有创造性和价值感的教育行动。

    爱教育。儿童是教育的对象,爱教育是爱儿童的逻辑展开。一个爱教育的人,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儿童,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并且从这些“认真对待”中实现自己作为教育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爱社会。教育是社会之教育,爱社会是爱教育在公共层面的展开。从邻里到社区公共组织,进而扩大到异国他乡、网络世界,如果没有对社会之爱,则无法超越私人情感。陶行知通过改造乡村教育来造就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这是对社会的爱,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民的爱。

    爱国家。爱国家是“大爱情怀”的重要升华,一个有情怀的教师会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一个胸怀祖国的教师会把对国家和民族的爱落实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综上所述,学校以“爱”为核心品质,围绕儿童、教育、社会、国家等范畴,探索建构了以“知行合一、情理交融”为总方略的师范生教育情怀课程体系。

    构建童向课程,养成热爱儿童的师范旨趣

    在“理解童性、守护童心”的理念引领下,学校建构了指向儿童世界的三大课程群,即儿童学课程群、教育学课程群、学科课程群,今年有6门子课程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

    “儿童发展”课程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指导性于一体,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揭示0-18岁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特点,描绘儿童情绪、人格、人际关系、性别角色、道德等社会性发展规律。课程以“厚理论、强实践、求创新”为特色,通过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儿童的成长困惑,进而学会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德育与班级管理”课程通过“读一部经典,讲一次报告,访一次名师,做一组观察,上一次班会”,期许学生达到4个目标:一是“懂规律”,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公共生活、小学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前沿理论,能批判性思考问题并自觉运用理论指导行动;二是“会带班”,掌握建构小学班级公共生活的技能技巧,善于沟通交往,营造平等参与的民主氛围;三是“爱儿童”,积淀“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素养,尊重儿童的自由精神和创造精神,引领并陪伴儿童快乐成长;四是“厚情怀”,厚植“立德树人”的家国情怀,以专业能力担当社会责任。课程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基础,建构并实施了“学、教、研、行”一体化的挑战性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课堂精讲、小组研讨、角色模拟、教育实习等充分融合。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程强化对普通话和教师口语理论的系统讲解,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技巧,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也关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在教学中融入经典文学作品和红色经典著作的诵读训练。课程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突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导的教学风格。

    “童向朗读”课程聚焦儿童朗诵、经典诵读、绘本朗读,强调“让儿童朗读,又像儿童一样朗读”。首先是“披文入情读”,由文到情,通过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感受文本传达的情感;接着是“披情入文读”,要求在准确掌握文本情感的基础上,引领儿童再回到文字,体味传达情感的具体语言;最后是“披入情文读”,回归文本,情文合一。

    拓展实践课程,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学校构建了“全程化、系列化、主题化”的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为拓展学生的实践领域,还建构了“社团实践—教育实践—社会实践—研学实践”的广域实践模式,将陶冶教育情怀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与社会,从境内延伸到境外。

    社团实践。“小先生制”理念由陶行知在1934年提出,旨在更好地提高教育普及度。在陶行知看来,“小先生制”是推行生活教育的理想途径,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好方法。教师技能训练营秉持这一教育理念,由“小先生”集中授课、学员分散练习、期末技能考核等训练形式组成,通过开展三笔字、口语技能、手工、舞蹈、钢琴、美术、戏剧表演、英语歌曲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师范专业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师范技能和教师素养。自2009年以来,教师技能训练营共开设课程912门次,有1106名学生担任“小先生”,培养了12306名学员。实践证明,让“小先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养成“学以致用”好习惯的同时发扬“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精神。

    教育实践。学校2006年创设“顶岗实习·置换研修”项目,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各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促进形成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重要机制。学校组织专任教师赴各区域展开实习巡视工作,与地方小学携手合作,切实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教育情怀。

    社会实践。学生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为新疆地区儿童提供了优质的在线课程服务。2020年暑期,“晓童年”云支教实践团对接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六小学,开展了新一期的云支教活动。从2009年成立至今,“晓童年”团队共招募1728名小先生,为边疆地区开设275节课,让291名边疆地区儿童和37518名乡村地区儿童受益。

    研学实践。学校坚持通过国际课程、境外交流、暑期游学等形式,着力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的国际认知与理解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多种形式的研学实践课程不仅是一次学习游览之旅,而且是一次开阔眼界、丰富阅历的人生体验课。2019年7月,学校26名学生和2名教师在德国班贝格大学等地开展了为期14天的实践学习活动,师生在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班贝格老城参观了部分德国学校,对德国教育有了更综合和客观的认识。学生在班贝格大学教育学院进行课程学习,了解德国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了解巴伐利亚州和图林根州的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在更加宽阔的视野中理解本土教育,体认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教育议题和教育挑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行知精神既是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也是乐于奉献的师德情操,学校将继续以“行知精神”为内核,通过“环境+课程+项目”的行知文化体系,不断向基础教育输送富有教育情怀的小学教师。

    (作者单位系南京晓庄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