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策略振兴乡村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是乡村的灵魂,没有了教育,乡村就没有了活力,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振兴就只能是无源之水。只有切实强化乡村教育的战略地位,才能让乡村学校的文明之火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只有系统思考,顶层规划,综合统筹,全面发力,才能切实办好乡村教育

    完善乡村教育的发展机制

    振兴乡村教育,强化战略地位是前提,做好战略落地是关键。要让乡村教育的战略转化为行动,就必须建立并完善体系化机制。

    首先,要完善乡村学校的科学规划机制。在义务教育布局规划时,一定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要求,结合人口趋势、产业结构、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要素,兼顾国家生育政策的新变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催生的新型农业发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等新形势,充分考虑百姓的困难和需求,深入调研、广泛征询,合理布局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

    其次,要完善乡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语境中,乡村教育天然处于劣势,并累积了不少欠账。为促进乡村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公平而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加大财政统筹力度,尤其要加强省级统筹,并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对部分财政困难县予以支持,以确保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总体足额。另一方面,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行“均等+补偿”的财政拨款制度,即在统一城乡学校财政拨款标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学校实施高于常规生均经费标准的拨款政策,进行补偿性投入。

    再次,要完善乡村学校的标准建设机制。由于自身的弱势,乡村学校的建设标准总体偏低,而生源的萎缩又必然造成经费总额减少,双重因素的叠加使得乡村学校的基本建设和正常运营捉襟见肘。鉴于此,必须改变城乡学校统一的生均经费计算口径,适当提高乡村学校的建设标准,编制并形成有利于乡村学校建设的标准体系。乡村学校的标准建设不仅要覆盖教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基本硬件设施,还要覆盖住校学生和教师的宿舍、校车等基本生活、交通设施,配齐图书、体育器材、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尤其要配置计算机等智慧教育技术装备,为“互联网+教育”搭建可靠的接口和平台。如此,乡村学校才能以小而新、小而美的姿态焕发活力。

    激发乡村学校的办学活力

    发展乡村教育,政府是主导,学校是主体,只有真正激发主体的办学活力,才能更好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要激发学校活力,就要保障办学自主权。针对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管得太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学校权责边界,出台权力清单,坚持放管结合,做到应放尽放,从而有效排除外界干扰,切实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学校干部选任、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等人事工作自主权,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依法依规创新管理方式,注重分类、精准管理,更多采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鼓励校长勇于改革创新,增强办学治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要激发学校活力,就要完善内部治理。乡村学校的活力不足,外因是行政赋权不够,内因是治理水平不高。为此,要积极构建学校现代治理体系,推出学校章程,完善决策机制,凡涉及学校发展规划、重要改革、安全稳定等重大事项,以及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问题,都要依照流程征询意见、开展审议,从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激发师生员工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针对乡村学校人员不多、一人多岗的现状,要大力改变传统的科层管理、依附管理等方式,减少管理层级,变革组织结构,将管理重心下沉到一线,“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从而缩短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要激发学校活力,还要用好社会资源。从地位和体量来看,乡村学校貌似势单力薄,但从组织的视角观察,它又是一个联结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乡民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强大的社区共同体。因此,乡村校长一定要善于利用这种身份优势,充分盘活各类社会资源,形成众人共推的合力,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综合梳理能为学校成长赋能的社会资源,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政议政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会就各自关注的民生实事建言献策,学校可以与本村本乡的相关人员建立紧密关系和沟通制度,通过他们来传达心声,进而快速得到政府的关注,高效解决发展中的困难。第二类是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群众性和社会性,与学校的交集较多,如果能与这些组织建立友好关系,就可能争取到各种项目资金的支持,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第三类是基金会、商会、乡贤会等社会组织。由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观念的深入,大量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关注教育的社会组织也不在少数……此外,还有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商会、乡贤会,如果能够申报相关的项目,获得善款的资助,用于校园改造、文化建设、课程改革、奖教奖学,将利于改变学校的面貌,提升办学的质量。

    培育精良的乡村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保障。做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全面提升乡村教师待遇。要确保乡村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并按时足额发放;完善绩效工资政策,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艰苦边远地区学校给予适当倾斜,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发放相应的生活补助和特殊津贴。同时,提高乡村教师精神待遇,在评职、评优上加大倾斜力度,以增强乡村教师的获得感、荣誉感,让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有奔头”。

    二是切实抓好乡村教师培训。在培训对象上,要着力培训好乡村校(园)长和乡村青年教师两支队伍,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级培训专门设立研修项目,全面提升乡村校(园)长队伍整体素质,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在培训方式上,要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师徒结对、组建学科小组等方式,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专业能力;还可以跨校或跨区域组建乡村学校研修联盟、城乡学校研训共同体、名师乡村工作室,通过名师(名校长)送教、乡村教师(校长)跟岗、在线远程研训等组织形式开展培训,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增扩乡村教师入职通道。乡村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性缺员等突出问题,要让乡村教师队伍充满活力、素质优良,必须大力增扩通道,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从教。一是加强定向公费培养,地方政府和高校、学生签订三方协议,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二是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募和选拔政治素质好、责任感强、热爱教育事业的高校毕业生,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三是加强教师城乡流动,通过教师定期轮岗、集团化办学教师互派、学校联盟组团输出“管理团队+骨干教师”、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城镇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此外,还可以借助“银龄讲学计划”,公开招募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从教,组织在校大学生、社会优秀人士以志愿者的身份到乡村支教、从教。只有形成多元化的乡村教师招纳机制,搭建立体式的乡村教师入职通道,才能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