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落实“双减”迫切需要提升办学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双减”犹如一剂催化剂,加速推进基础教育的变革。这是一场深层次的教育变革,直接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是表象,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社会高速发展给家庭带来的焦虑,也有教育产业化、资本化带来的竞争,还有教育系统内办学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这些原因没有脱离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教育系统来说,落实“双减”最重要的是解决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问题。

    向课堂要质量是“双减”的内核。教育是海淀区的“金名片”,经过多年的实践,海淀区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智慧。在“双减”工作专班的领导下,海淀区迅速将重点落到学校办学的规范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发挥科研、教研优势,制定提高课堂质量工作方案,建立教育教学视导工作制度,落实行政、教研和科研下校听课调研制度,指导督促学校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严格落实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规范和基本规程,规范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进一步减少各学段统一考试科目和次数,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式,探索分层分类考试,发挥考试的有效诊断、评价作用;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落实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基准的课堂教学规程,杜绝超纲超标教学的情况。

    抓好“五项管理”是落实“双减”的重要途径。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中小学生加强手机、睡眠、课外读物、作业、体质管理作出规定,“五项管理”高度关注到基础教育关于学生发展和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身心健康到了必须改善的关键时期。“双减”政策的出台直指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长期痼疾——作业负担问题。海淀区在教研、科研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制定了海淀区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课外读物、作业、体质管理办法。成立“学校作业管理和督查组”,组织开展作业研究,加强作业设计指导,形成“海淀优秀学科作业案例库”,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目前,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制定了作业管理制度,并完成了区级备案,有效减轻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丰富课后服务体系是回应家长需求的重要内容。“双减”政策出台后,海淀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根据最新的政策精神研制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参与课后服务,开展针对性辅导,形成面向人人、全面覆盖的课后服务体系。目前,全区98%的中小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参与课后服务教师1.9万人,占学段教师总数的97%。组织开展两期暑期托管服务,970名干部教师为1142名学生提供了暑期托管服务。

    不仅如此,海淀区还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发挥集团、学区等平台作用,推动优质资源校际流动,组织优秀教师按照学段向下兼容原则实现贯通辐射;充分利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并积极动员高校、科研院所、家长委员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在此基础上,探索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通过购买服务指导学校择优引入优质资源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

    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是“双减”的趋势。海淀区基于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多、体量大、影响大的区情,成立校外培训工作科,新增行政编制8人,加强校外培训监管力量。在率先完成执法权划转的基础上,实现多部门联动的全链条监管。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复课采取“资金监管+全覆盖智慧监控”双治理模式,对培训机构上下课时间、校区安全、疫情防控等情况实现远程实时监控。截至目前,12家银行与127家培训机构就资金监管协议达成一致并通过审核,其中50家培训机构采用“风险储备金”模式,累计缴存风险储备金4亿元,缴存监管退费备付金1.24亿元。77家培训机构采用“一课一消”模式,累计缴存课时费1200余万元。

    采取“一企一策一专班”工作模式,建立政企沟通机制,有效发挥政策解读、稳企帮扶作用。约谈重点机构,核查机构情况,动态掌握校外培训机构涉及的学生、家长、教职工基本情况及课时存量,完善台账信息。目前已约谈校外培训机构160余家、200余人次。支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业务转型,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补充校内课后服务、暑期托管服务力量,促进校外培训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积极服务教培机构人才再就业,引进优质教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教学科研等,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和探索破题。目前已组织5批专场招聘,提供岗位1000余个。

    加强教科研构筑“双减”长效机制。海淀区有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的传统,要进一步发挥教科研的引领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教科研的统筹谋划能力,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建立健全海淀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

    从“破五唯”的评价改革到“五项管理”再到“双减”,教育政策密集出台,从思想引导到行动方略,政策指向愈加明确。这一切逼迫教育系统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走出舒适区。怎样认识、怎样思考、怎样研究、怎样工作,都成为面向新时代的新问题。只有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才能为教育贡献更多的“海淀智慧”。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