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观察拓展区域思政教育新格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思政教育是铸魂工程,是学校教育亟待破题的重中之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围绕市教育局中心工作,从区域全局高度定位,从统筹协调、资源整合、队伍打造、课程建设等维度全方位推进,努力使牡丹江市学校思政教育获得高质量发展。

    构建三级课程体系,提升育人内涵。一是抓实国家课程。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行“五环自辅”教学模式,采取同课异构、教学论坛、集体研讨、名师示范课等形式,及时研判和改进教学工作,打造有魅力的思政课。并逐步形成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区域学科建设机制、以教研支撑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区域教研机制和以成果培育与推广为目标的区域教科研发展机制。

    二是编制地方课程。充分发挥牡丹江市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组织相关教研员、优秀思政课教师,以牡丹江市党建活动为主线、以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为脉络,编写牡丹江市德育系列读本《红色牡丹江》作为地方课程资源,该系列读本采取分层次、螺旋递进的方式,面向幼小初高不同阅读群体,为加强中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抓手,填补了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丛书的空白,构建了牡丹江市红色德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是开发校本课程。各学校围绕红色德育课程体系框架,结合本地本校红色资源特点,开发校本红色德育课程。如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编写《红色印记》,以此推动区域德育工作品牌化发展。

    探索三联育人模式,创新育人路径。学段联合,全程育人。开展“区域联动共享式”教研,成立“跨学段”教研组,开展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课展示活动、全省劳动教育线上推进会等,在活动中实现学段联合、“五育”融合。

    学科联合,全方位育人。树立大教研观,尝试学科联合教研活动,突破教研“中间地带”,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举办“牡丹江市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推进‘铸魂工程’暨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如以《习近平总书记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讲话》为文本,语文学科从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演讲稿的主旨和文学表达方式,实现以文化人;历史学科从红军长征史实角度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思政课在史实事件基础上提炼“长征精神”,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时代责任感。

    家校联合,协同育人。家校协同有助于学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协同发展。牡丹江市成立“家校院”联合育人共同体并开展系列活动,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团队、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开展宣讲及服务活动;组织市直属学校家长委员会主任培训,提高家校合作实效;开展家庭教育实验区及创新实践校遴选,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实施三项育师工程,锤炼思政队伍。素养提升工程,助推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牡丹江市成立思政教育专业委员会,构建小核心、大范围的研培共同体,创新实施“自主研修+片区集研+线上线下”研修模式,通过开展专题培训、赛课观摩、听推门课等活动,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为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配合市教育局持续举办特色校长培训项目“校长周六课堂”活动和“校长办学理念思与行”系列活动,加强领导干部“七种能力”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治校有方、审时度势的高素质思政干部队伍。

    启航工程,提升全员思政能力。班主任是思政教育的生力军,根据按需施训、精准施训原则,我们采用问题-观摩-研讨-体验-分享培训模式,培训新任教师及班主任队伍;连续举办五届班主任专业技能展示活动,不断提升班主任设计和实施红色德育课程的能力。

    成果助力工程,科研牵动促发展。统筹区域内各层级学校师资,通过课题的引领牵动,探索小初高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截至目前,《基于立德树人的研学旅行课程研究》《新时代牡丹江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课程建设研究》等一系列国家、省级课题已进入研究推进阶段。

    (作者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