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学区制唤醒乡村学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破解“乡村弱城镇挤”的教育难题,近年来四川各地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学区化办学,在学区制运行与管理、资源整合与共享、教师流动走教等方面持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学合理划分学区范围。学区的地域、历史、人口、教育规模等多种因素均影响学区化办学的质量。在学区划分上,四川坚持综合考量原则,突破单一按照行政区划确定学区的思路,综合权衡县域经济区规划、学校空间位置、学校教育发展条件和水平、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交通条件、历史沿革等各种因素,系统合理划分学区。适度调整学区学校数量,防止学区面积过大、学校过多或交通不便导致资源互联互通不畅。坚持学区内学校异质互补,每个学区至少有1所整体水平较好的学校和若干所发展存在差异化的学校,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探索多样适宜的学区管理模式。四川各地依据区域教育发展需求、学校意愿和资源需求等情况,灵活构建适合于本地教育发展实际的学区管理模式。如攀枝花市西区、盐边县等地实行资源统筹力度较大的“学区长学校”管理模式,遴选学区内办学理念先进、学校治理绩效突出的优秀校长担任学区长,该校长所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学区长学校与其他成员学校建立协同工作机制,负责学区的组织运作与各项工作的管理,统筹调配学区内教育资源。南充市高坪区构建紧凑型学区,采取“优质学校+潜力学校”的方式,将区域内25所中小学组建为5个学区,设立教育联盟强化资源流动共享。

    强化学区资源统筹配置。优化学区内教育资源配置是实行学区制管理的主要动因,四川多地加大力度转变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由按学校分配改为由学区统筹,推进学区内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学区教育教学资源,学区各学校联合研发课程教学资源、设计分层作业、实施学业评价和开展教研培训活动。推行教师“县管(学)区聘”,促进教师从“学校人”向“学区人”转变,解决乡村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眉山市洪雅县创新开展城乡教师“走教”模式,由学区统筹安排音体美教师在学区内“流动教学”,有效解决偏远地区部分学校艺术学科师资不足的问题;优化学区岗位职称资源使用,集中整合学区内职称指标,实施教师统一竞聘上岗,教师可跨校晋升职称,2021年春季学期就有17位教师跨校晋升为中高级教师,充分激发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构建学区制与集团化相互衔接和补充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川鼓励各地采取委托管理、自愿参与的多法人组合式、“1+X”学校捆绑发展式、同学段或跨学段联合、区域教育发展联盟等办学模式,跨区域组建办学集团,与学区化办学形成区域资源互补的教育生态,整体提升区域学校办学质量。如雅安市汉源县采用“城区+农村”“大集团+小联盟”模式,将学区化资源配置与跨区域集团化办学相结合,全县31所小学分别纳入4个小学教育集团,使学区招生计划、资源分配与教师流动相互补充,有效解决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