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朱鹤健: 掏心付出是教师最美的修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鹤健,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土壤地理学与土地资源开发的研究。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

    程顺祺,福建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理学博士。

    ————————————————————

    我于1953年初入教坛,68年的教师生涯使我逐渐明白,掏心付出是好教师的一个标杆。父母爱子成才,倾心付出,是天性,自然而生。教师爱生成才,掏心付出,是“师性”,需要修炼。因此,掏心付出是教师最美的修炼,美在既成就了学生,又充实了自己。

    掏心付出是我前行的动力

    2003年,恰逢执教50周年,我于教师节写下《园丁心怀》一诗自勉,道出我教书修炼的过程。诗是这样写的:

    甫脱学生服,欣穿教习装。

    堂中授论理,野外觅验方。

    奋蹄催鞭急,育人盼腾骧。

    夜灯勉著述,学子有华章。

    园丁五十载,未敢寸阴荒。

    耕耘忙作乐,只为桃李芳。

    追思生平事,荣辱悉忘光。

    犹记擎桅杆,后生好远航。

    诗中描绘了我教书思想转变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甫脱学生服,欣穿教习装。堂中授论理,野外觅验方”,说的是初入教坛,对教书理解较浅,只要求自己备好课,上课时能朗朗上口,野外实习会指导,就满足了。该阶段主要把教书当作职业,为自己成长而教书。

    第二阶段,对职业的理解更为深刻,多了一些对学生的牵挂,有了“奋蹄催鞭急,育人盼腾骧”的心情。

    第三阶段,领悟到必须把教书当作事业来追求,教书的目标定为“只为桃李芳”,期盼自己培育的对象能够成才,能够超越自己。学生的进步成为我快乐的源泉,我感受到一种“耕耘忙作乐”的愉悦感。每当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投入教学,一切烦恼皆烟消云散。于是,虽然行政事务繁多,但我宁可“开夜车”也不耽搁教书。

    最后是步入老年的第四阶段,掏心付出已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我眷恋讲坛,对学生牵挂更甚,醉心教学,乐此不疲。此时“成就学生”一直搁在我的心上,“追思生平事,荣辱悉忘光。犹记擎桅杆,后生好远航”,全身心把教书育人的担子挑起来,年复一年讲课而不厌烦。

    正因为有掏心付出这一动力,在写下这首诗后,“成就学生”4个字又陪伴我18个春秋。现如今,我传道授业更起劲,成就学生之心更迫切,即使跌到骨伤,也忍痛上课;指导学生更主动,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积极解学生之难。这让我感受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快乐。

    课堂、实践和教材三驾马车

    曾经,我以为教书只是按照现有教材与讲授大纲按部就班去讲课,课终考试,评上成绩,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

    实践表明,这样的授课方式会使许多学生落入死记硬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而不求甚解的陷阱。我方才领悟,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致力于解决学生的知识困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于是我在课堂、实践和教材三个教学环节上用心解惑引思,多方设法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并留有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课堂是解惑引思的主要平台。课堂解惑引思重在精心选取内容。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要上好课,就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掌握做学问的门道。

    与编教材讲究完整性不同,我以解惑引思为目标,精选课堂内容,用心讲好精髓。按照课前准备的授课提纲,我依据所观察到的学生水平、课堂情绪,用灵活的语言,通过各种方式把本课程必讲的基本原理与知识、难点和思考点等讲清讲透;叙述性内容学生自己看得懂,大都可以不讲;其余内容,视讲授对象弹性发挥。紧紧把握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主线,在教学互动模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思考。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解除学生的思想束缚,改变“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思维习惯,形成师生学术的交锋,使课堂呈现师生互动共议问题的氛围。再辅以课外思考题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对混淆之处加以辨识澄清,使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化。点评学生作业是师生互动的另一种形式。学生没有理解透,教师应做反思,下一步要想办法在授课方式上再做调整。

    此外还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研究对象的差异,逐步建构其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

    能否引导学生往学科的深处去思考,这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个深处应指本学科中新崛起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正在发展着的学科生长点。教材通常不能完全包罗这些内容,因此教师要洞悉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并凝练重点发展目标,最后及时反映在授课内容上。这样,不仅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还会使整个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

    实践教学是解惑引思的重要手段。“堂中授论理,野外觅验方”,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理论与知识说明现场,可以考验课堂教学的成效。

    地理学所研究的人地系统不是一个纯自然的系统,它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出现与教师课堂所授的典型规律相悖的情形。

    但也正因如此,实践教学成为思路出新的好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这些异常情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野外实习不容小觑,不可将其全权托付给新教师,应该由有经验的教师承担。

    为了拥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我与同事经过十数年大量系统的调查研究,弄清福建省两个大山带的垂直分布,两相对比,最终确定以武夷山为长期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这个实习基地至今已有40年历史,形成了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规范。

    其中,博士生实践教学不仅要解惑引思,也要使创新成为其主旋律。为更好地让实践教学引领创新,我在闽南与闽北各设立一个博士生工作站,并常到现场与师生共商问题。我指导博士生寻求创新落在三个点上:一是实践建立在博览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起点要高;二是实践需要鲜明的理论指导,以理论为魂;三是坚持以学科视角观察问题,凸显地理学本色。通过多学科、多因素、多方法和多视角的交叉,从界面上寻求创新空间。界面过程隐含着大量未被开发的环境信息、地理信息,研究界面过程能有效地研究开放系统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从而深化地理科学的理论。我指导的多个博士生做了农业资源系统耦合研究,就是基于这个想法去寻求创新空间。

    教材是解惑引思的重要引擎。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材是横亘于师生之间的“第三者”,既界定教师教的任务,又界定学生学的任务。我认为,教材是师生解惑引思的重要引擎。

    教材不似通俗读物,重在系统传授本学科基本理论及新成果、新信息;教材又不同于专著,重在把基本概念交代清楚,说理要透彻,系统性要强。好教材要在解惑引思上下功夫,解惑引思不只是体现在内容与体系上,还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而且篇幅要适当,以便学生学习。

    我为本科生编写的《土壤地理学》就是遵循以上思路,特别关注解惑引思力度。为了能让学生既熟悉我国长期使用的发生学分类的历史,又掌握当时处于发展前沿的土壤系统分类,我做了长期的探索。1985年出版的《世界土壤地理》为两种不同分类在同一教材的融会打下基础,初步构建了新教材体系。3年后,我确立了教材的编写大纲并继续在教学实践中求索,最终于1992年出版《土壤地理学》,前后历时7年。这本教材顺应学科发展的总趋势,与国际同类教材接轨,承前启后,立足国情,面向未来,解惑引思力度较大。为了指导博士生,我开设了“地理学思维与实践”这门课,与课程同名的教材也于2018年出版,这是我近30年积累的教学与科研成果,用实践论述地理学是什么、做什么、学什么,强调地理学要回归学科本性,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间。虽然博士生课程目前不要求有配套教材,但编写这本教材使我讲课更加主动,用力在说理与引发学生思考上,那些叙述性内容、具体研究方法都可让学生自学,讲课效率顺势提高了。

    编写教材是“育人盼腾骧”的要务,尽管出版教材的奖励远不及课题立项、科研论文等,但我仍希望教育工作者重视教材建设,因为它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大事。

    读书成为我生命活动的必修课

    空袋子不能自立,何能付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课堂须建立在教师拥有跨学科知识以及丰富实践经历的基础上。

    土壤地理学涉及地理学、农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数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对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的程度实际上与掌握这些基础学科的深度有关。若再拥有对自然景观的感性认识,又有文学修养,讲起课来就会妙趣横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