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心”打造“半小时学习圈”
提供中小学生高品质课后服务,是“双减”新政下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为破解当前城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活动内容单调、资源供给不丰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以区域学习中心建设为载体,发挥共建共享的整体功能,探索高品质课后服务的实施路径,通过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学习生活。
聚焦于实践性功能、支持性功能和研究性功能的区域学习中心,是基于儿童立场,通过统筹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学校、学科壁垒,促进人与空间环境、学习资源、智能技术的充分交互,服务于快乐丰盈课后学习生活的复合式、无边界、智慧型学习空间。上城区通过历时十年的探索,稳步推进区域学习中心建设,并按照“一圈一网多场景”的思路整体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实施组织创新,打造半小时学习圈。“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建什么”,上城区把分散在各个学校的学习资源进行了整合,让学生能就近享受各种优质课后服务资源。区域学习中心分为三类,一是旗舰式学习中心,由特色课程资源充沛的学校独立承建,是一种资源集聚性多功能活动综合体,具有完整的场地和设施设备。二是星月式学习中心,指以学校场地为主阵地,同时利用学校周边多个相关场馆社区资源为补充,与校内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形成兼收并蓄型的学习中心。三是珠链式学习中心,适用于资源不足的老旧学校,以学校为枢纽,统筹规划街道社区内的教育服务资源和设施,串珠成链形成资源补充融合的学习中心。在此基础上,区域将科技创新、人文艺术、生涯体验三类课程集群打造成区域学习中心综合体。通过推进多样态、复合式学习中心建设,连点成线、连线成圈,上城区创建了一张课后服务学习活动的“网图”,这些学习中心均匀分布在区域各个方位,半小时内骑车可以方便地抵达区域内各处,真正形成了课后服务的“半小时学习圈”。
推进内涵创新,打造多元应用场景。上城区致力于科技创新、人文艺术、社会实践三大领域,从空间、课程、学习方式入手,构建高品质的多重应用场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重构空间是前提:上城区通过建设以科创空间、文创空间、慧创空间三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新型学习功能单元,支持师生开展多样态实践活动。重构课程是基础: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任务就是推进内容的多样化,以菜单式课程满足个性化需要。按照分层分类的思路,区域学习中心开发了包括体验式课程、学养式课程、特需式课程在内的30余门课程服务菜单,为不同个性的孩子提供贴心服务。重构学习是关键:实施打破学校、学科、时空界限的无边界学习方式,“让孩子自由学习”是区域学习中心课后服务遵循的基本原则。区域每学期编写《学习中心开放课程手册》,为学生课后“走校研学”提供便捷服务,所有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尝试以“研学护照”记录学生跨校学习成果,旨在全区流通和“官方认证”,由学习中心教师向区里递交活动任务,提交过关学生名单和学分,进行审核签证,根据学生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相应奖励,促进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强化治理创新,打造共治共享保障网。课后服务是一个多要素、多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思维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上城区研制了《区域学习中心建设标准》,明确学习中心的空间设计、教育服务、组织管理三方面10个维度25个指标的日常工作要求,为建设面向全区开放的学习中心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为了链接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助力课后服务,上城区分别打造了学习中心+博物馆、学习中心+优质企业、学习中心+家庭等多种协作样态,引入了大量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中小学教师和非遗大师、场馆讲解员、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家长志愿者发挥特长,为学习中心提供公益性服务,极大提升了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建设区域学习中心这一具有未来教育形态的学习组织,赋能学生自由学习,让每个学生在课后活动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是建设城市高品质课后服务的一条重要路径。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