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论语》里住着的孔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智慧主要蕴含在《论语》之中。近十几年,我反复品读《论语》,并将所得汇成了一本小书《〈论语〉里住着的孔子》。孔子的教育思想,确实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华第一教师”的标志。孔子能培养出众多贤能弟子,是因为自身的好学、善学、博学和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孔子教育智慧的根基是“善学乐教”,策略是“因材施教”,方式是“寓教于评”,要领是“躬行而教”,价值是“教学相长”,美德是“师生情浓”,宗旨是“立德树人”。孔子勉励自己“发愤忘食”“学而不厌”,好学、乐学,然后能“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乐以忘忧”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和风采。教育人需要向孔子学习,坚持“学而不厌”,终身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学问渊博、思想清晰是育人的基础,教育学生需要灵动的策略和方法。面对不同个性的弟子,孔子既同等关注又理性对待,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教诲,“有教无类”。在我看来,“有教无类”也可以理解为:虽然有了教育,但各人发展的方向、层次不完全一样,教育成效不可能完全一致,他们不可能成为标准一致的人。正因为这样的“有教无类”,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在因材施教过程中,教者的评价也很重要。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既客观公正,又充满诚挚的师生之情。孔子因材施教、寓教于评,与弟子对话、沟通,其语言丰富生动,饱含真情,内涵深邃。在言传的同时,孔子同样注重身教。其知行合一,彰显了教育智慧与境界。

    孔门师生平等相处,自由交流、沟通。孔子对颜回、子路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两位弟子说了自己的志向后,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到老师自己的志向。”这样平等、融洽的对话,《论语》里比比皆是。孔门“教学相长”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些坦诚而融洽的师生对话情境之中。教学相长是教育的原则,其实背后的本质是师生情深、情理交融。教育既需要理性、客观地面对不同学生,又需要从感情上关爱所有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否则,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孔子很尊重、关爱弟子,但对个别品德不佳的弟子会严厉指责。其实,批评与关爱不是对立的,真诚批评教育的背后就是对弟子的真心关爱。

    孔子对社会、人生和教育理想的追求路径是“下学而上达”。“下学”像树木扎根大地那样坚定,“上达”则像鸟儿飞翔天空那样洒脱。我们学习孔子的教育智慧,就是为了使当下的教育不断“上达”,使自己不断“上达”。

    孔子的教育以修心为本,追求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的融合。他的思想、人品并没有因为生命的终结而终结,而是永远留在了弟子们的心中,留在了弟子们编纂的《论语》里,留在了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里。

    (作者系江苏省兴化市教研室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