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创新“三种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双减”是一场以小切口解决教育大问题的变革。落实“双减”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高质量课堂是以学定教、以学为本的课堂。高质量课堂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一个是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两个维度的实现是建立在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家长乐见的基础上,其中乐学是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才会激发学习内驱力,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大化。那么,“乐学”与 “高质”何以在课堂并驾齐驱?教师如何从“时间+汗水”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教师一定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教育的本质来看,甚至要站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而不能只把它简单等同为减少学生作业、延长服务时间。教师要自觉树立“课堂是质量的源泉”意识,要具有“你站立的地方(课堂)就是国家的希望所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尊重学生,敬畏课堂。

    这样的课堂应包含“三种课堂”:第一种课堂是学校教室里的课堂,这是高质量课堂的基础,要聚焦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课程;第二种课堂是校园里的课堂,这是高质量课堂的拓展,要着力培养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增强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的能力与素养;第三种课堂是校外的实践课堂,这是高质量课堂的特色,要放手让学生在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下,我们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的“减法”,又要做好三种课堂提质增效的“加法”,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双减”政策就是要求教师从作业入手,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让教学走向系统,让课堂走向深入,所以一定要加强研究。各校依托我区省级重大课题《生态视阈下乡村教师小专题教研范式研究》,引导教师以课堂为原点深耕课堂,认真搜集课堂教学的真问题,以“小”“活”“实”“新”的小专题为抓手,优化教学“六环节”,做优做精“小专题+”各类共同体项目,让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真正落地生根,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小专题教研范式,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研品牌。

    作业是课堂教学“六环节”中的一环,必须优化作业设计。我区由区教研室牵头,组建各学科作业研究小组,认真研究各科作业的“质”“量”“形”“评”,及时指导教师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成立各学科作业督查小组,加强作业的监测与评估,定期开展“双减”调查问卷,及时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评估—反馈—提升”的工作闭环,让减负真正落地。

    “双减”特别强调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作业的定位,认真研究作业的类型,认真研究作业的内容及作业的评价方式。

    在“双减”背景下,各学校必须认真思索并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布置,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班主任要主动协调好各科作业量,各学科作业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议各校建立作业研究小组,制定“减时”“减量”“不减质”作业规划,校内加强监督,定期公布检查结果;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各校还可以积极探索将作业布置和批改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建立“双减”落实的长效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通过督促、辅导、答疑等方式,切实解决部分学生作业做不完、做不好、低效率等问题,让学生有时间做、有能力做、高效率做,通过合理的作业达到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同时,要利用课后服务聚焦学生素养培育。素养不再仅仅指向知识系统、解题技巧、学科能力,而是涵盖问题解决、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等在内的综合素养。

    “双减”让家校共育变成了新常态。学校要结合当前形势及时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思想,统一教育理念;要适时培训家长,分享典型案例,让家长接受科学的育人指导,让家长为学校教育有效助力。

    “双减”看似在做减法,实际上是需要做加法。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必须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教育研究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