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浙江温州:爱在“一增一减”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个学期,我的作业少了很多,放学回家后,可以有时间读绘本,还可以进行体育锻炼。” 浙江省温州市五年级学生朱依诺兴奋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朱依诺所在的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专门把每周三下午设为个性走班时间,其中前汇校区推出80门走班拓展课程,慈湖校区推出54门走班拓展课程。“目前我们还推出了周三‘无作业’日,希望能为学生个性成长提供更多空间。”校长赵成木介绍说。

    这样的景象不仅在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出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温州作为改革先行区,先后在作业改革、校内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减负担,增效果,减压力,增幸福,让学生过一种丰富完整的学习生活。

    优化顶层设计,让作业既减量又提质

    “‘双减’通过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公平,回归公益,回归秩序,回归学校主体,回归育人的本位。”温州市教育局局长郑焕东不止一次这样表示。

    “双减”政策出台后,温州第一时间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7天之内召开全市“双减”部署会并印发“双减”实施方案,下设7个工作组,构建“1+7”组织体系,快速形成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双减”工作联动机制。

    与此同时,温州着重打造“1+N”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了课后服务、资金监管、风险化解闭环管理、研学实践、无证无照机构整治等10多个政策文件,包括在全省率先出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方案、转型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工作指南、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助力“双减”、课后服务导则等四个文件,初步形成了“1+N”政策体系。

    “双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作业改革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温州市教育局为此专门发布《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提质”作业管理指南》,对作业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总结出一套“加减乘除”经验。“减”“除”即“削减、删除”重复性作业、机械性作业、惩罚性作业、随意性作业;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鼓励学校每周三为无书面作业日,每月一个周末不布置书面作业。“加”即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读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项目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作业等。“乘”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通过科学、结构化的作业设计,带动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学业评价等相关教学环节。

    面对作业改革的新挑战,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剑波认为,作业是“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支撑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负担和成绩的关键点,“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从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向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过渡的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充分重视”。

    在这样的“总纲”设计下,温州道尔顿小学提出契约式作业合同,把本周的学习主题、学习任务、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按学科分类列在作业合同上,于每周五下午发给学生。根据这份任务单,由学生自己列出一周学习计划,最后教师、学生各自签上名字。有意思的是,只要能在一周内完成所有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当天的安排,灵活更换写作业的顺序、调整作业量。

    温州市实验中学出台了以监管作业统筹、作业时长和作业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作业监管制度;迭代更新了课堂观察记录表,将作业纳入日常化的校本教研,借助项目化学习思路,以“如何让作业真正有效”为驱动性问题,通过搭建作业与目标、作业与学情、作业的科学布置、作业的有效反馈等支架,提供各备课组解决问题的行动思路。

    作为鹿城区教育局“双减”十大项目中“作业管控”的试点单位,温州市滨江外国语小学开展特色作业单设计和跨学科作业长单设计,注重整合学科知识,结构化同类知识。其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做最有效的巩固学习。“‘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学生的作业总量都在做减法,但实际上我们更希望作业的质量是在做加法,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创新。”该校副校长洪艳说。

    增加课后服务项目,服务品质再升级

    课后服务不仅仅是单纯解决学生放学后无人接的问题,而是真正推动“双减”的一个有力抓手。“我们的目标是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凸显个性、张扬天性、放飞自我梦想的‘赛道’。”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景高说。

    在温州各校,课后服务被形容为孩子的“学习时刻、自主时刻、温馨时刻”。

    瑞安市马鞍山实验小学选拔一批教师与非遗传承人一一结对,合作开发教材,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非遗特色课程,目前已开设温州鼓词、无骨花灯米塑、木活字等非遗课程。温州绣山中学设置“自修整理课”,将“梦享”职业规划与项目化学习整合,设计了诸如“越绣杂志社”“智创小能手”“建筑工程师”等课程,通过全年级“大走班”实施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温州市教育局积极推动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发符合“双减”要求的课程,助力学校开展课后服务。

    前不久,乐清雁荡镇第五小学50多名学生参加了“走进雁荡山”研学活动。学生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行走的课堂”,不仅学得轻松,而且知识记得更牢了。学生林逸轩大方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只见他的科学记录本上,一条条棕灰相间的纹路与他研学拍回的雁荡山山体上的纹路相差无几。“以前都只能看着课本学知识,现在能亲眼看到,就好像课本‘活’了起来。”林逸轩说。

    温州还全域推动“学校+实践基地”教育共同体建设,如永嘉渠口学校与永嘉书院共创“小书院”;永嘉罗东小学与瓯窑小镇开展“窑窑领先”研学;文成县二源镇中心学校结合文成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开设“行在南田,学在刘基”研学课程,让学生在行走中收获研学成果。

    截至目前,温州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劳动研学实践基地(营地)36个,市级基地(营地)127个,研学线路73条,累计接待量达到700万人次。同时,当地开发校外实践基地20大类619个活动项目,培育了99门精品实践活动课程。

    温州是浙江唯一入选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名单的地级市。基于此,温州市教育局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迭代中小学生“学问通”在线答疑平台,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在线答疑服务。

    最近,乐清市乐成第一中学学生蔡伊恬在自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信息传导方式存在疑惑,她将疑问发在了“学问通”上。10多分钟后,一份详细的分析解答传了回来,还附上了中枢神经系统图解和鼓励的话语。这些内容正是平台另一端,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科学老师、市骨干教师陈宏敏发送的。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给“学问通”组建“最强大脑”,答疑教师库的教师来自市本级和各县(市、区)遴选的各学科“三层次”骨干教师以及名师工作室成员,共2000余人,保证每天在相应时间段进行在线答疑。教师的答疑次数和收到的学生满意度评价,都与骨干教师评价考核挂钩。

    凝聚家校合力,为学生成长增色

    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的操场上都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学生个个手握木剑,站好队列,伴随着音乐节奏跳跃、旋转,两两一组面对面“切磋”,这是广场路小学创编的击剑操,也是学校每天30分钟大课间的“重头戏”。跳操完毕后,各年级在学校指定区域开展活动,一二年级翻飞短绳,三年级双人合跳,四五年级足球接力跑,六年级跳八字长绳,学生个个活力满满。

    如何为“双减”落地提供强大育人合力,家长的有效参与至关重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鼓励家长进课堂,启动了“家学周”活动:将家学课堂固定在一周5个半天进行,在班主任指导下交由家长授课。家长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或带着孩子抵达科学的殿堂,看看“生长因子”是如何修复破损细胞;或动手设计制作风筝,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空气动力学与春风拂杨柳的联动;或邀请孩子一起造一艘红船,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家学周”为孩子打开了学习的另一扇窗,打开从未抵达的“新世界”。

    温州市实验小学成立家长膳食管委会,由家长中的营养学博士、运动健康学教授、检疫部门专家、餐饮酒店老总、大厨师等组成。结合学生年龄阶段和成长需要,共同讨论制订营养均衡、美味可口的膳食方案。家校一家,家校共育,“双减”之下的种种焦虑,因为有了共同参与和亲身体验,使得家校关系更为密切。学校还专门成立了课后服务营养餐委员会,每个年段选两位对膳食营养和育儿有经验的家长,同时邀请营养学专家一起参与,讨论课后营养餐方案制订。

    “双减”实施以来,温州市各校师生都改变了许多,也获益了许多。

    永嘉县沙头镇花坦小学教师徐里相表示:“‘双减’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作业设计,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业量的减少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人变得更加开朗,更加有活力。”苍南县江滨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陈昌可兴奋地说:“‘双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我的书包轻了,作业少了,睡眠时间多了,业余活动的时间也多了。”

    而这正是“双减”的初衷,给学生和家长减负,给教师解压,给教育提质。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教师权益,下一步温州将出台教师“礼遇优待”20条和教师关爱10条,保障“双减”落地落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