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教师的信·成尚荣我们正年轻——与青年教师谈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年轻的朋友,与你们交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和你们在一起,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我也年轻过,至今年轻离我而去已很多很多年,但我总觉得青春还可以再回来,再回到我的身上。事实也正是这样,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抓住过青春的尾巴,甚至不知道我有没有过所谓的青春的尾巴。也许,重要的不是年轻不年轻,而是“年轻感”“年轻态”;也许重要的不是青春不青春,而是对青春的认知以及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

    一开始就对你们谈青春,是不是过于沉重,甚至过于“政治”了?是不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老年人常有的对年轻人的那种喜欢说教的方式,而你们不喜欢甚至反感?开始,我的确担心过,后来释然了。年轻、青春是青年教师绕不开的问题,是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不要回避也不可回避。如果以青春的名义、青春的方式来聊,那么就会互相走进,青春就会成为我们共同的名字。

    说到青春,不能不说到王蒙。王蒙19岁就写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年轻人写出《青春万岁》有着独特的意蕴。拍成电影的那首片尾曲,我背不全,也背不准,大概意思我是记得的: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王蒙告诉我们,青春在哪里,青春在日子的来去之中,在所有的生活中,其中有艰巨的挑战与考验,当时间嵌进生活,便产生了青春的意义。

    王蒙有自己一生的誓言:“我要用全部心力歌唱大地和人民。”1963年,不满30岁的王蒙举家进疆,有时代的因素,亦不乏主动选择。从北京先到西安,再坐四天三夜火车,行走在路基尚未完全轧实的兰新路上。他一路前行,一路行吟,他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伟大的中国,你究竟了解了多少?”在新疆,王蒙和乡亲们抡坎土曼,一起住地窝子修湟渠,一起扛着百公斤的麻袋装车……他把老乡的话记在心里,后来用在作品中:“出来吧,吃吃空气吧”“火是冬天的花朵”……当他离开新疆重回北京,“以磅礴之势再启文学和人生的新篇章时,那一切已成为他取之不尽的文学富矿,赋予他雄阔、乐观、温暖、幽默的底色”。当我从最近的《光明日报》上读到这些话的时候,深深地感到,王蒙的人生呼应了19岁时的《青春万岁》,他以自己的经历和多彩的奉献,演绎并印证了真正的青春是什么,又来自何处。其实,王蒙的一生都在谱写青春之歌。

    这是王蒙,他不同一般。再说说我们教师。我们很平凡,但又很伟大。18岁就做小学教师的李吉林多才多艺,当过女排运动员,经历过专业的跳伞训练,也有过当演员和主持人的机遇,但是她都放弃了,扎根在小学校园里,站立在讲台前。后来下放到农村,“文革”结束重回学校,她说,“我要克服一个女人的弱点”;又说,“我要把丢失的时间捡回来”。那时,她已30多岁了,但仍然青春勃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实验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构建了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回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李吉林曾用两个比喻描述自己: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又是跳高运动员。竞走运动员走得又快又好,一步一个脚印,永远追逐地平线;跳高运动员不断突破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永远向上。后来,李吉林成了儿童教育家,这是李吉林的青春。教师的青春年华和孩子在一起,在教书育人中,“长大的儿童”成了青春的另一种称号。

    有多少人在定义青春啊!费孝通写出《江村经济》时28岁,马克思、恩格斯写出共产党宣言时30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杨振宁36岁、李政道31岁……我们,我们年轻教师该怎么定义自己的青春呢?

    最近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有人问未来的答案在哪里,科学家回答说:未来掌握在青少年的手上。因为,在少年英才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最好的榜样。他们还说,把一切都给孩子。这不正是我们教师说的吗?年轻的老师,从一走上讲台开始,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在立德树人中谱写新时代青年教师的青春之歌。因为我们正年轻。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