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真正的作品要靠自己创作(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谢云:同样的事件,每个写作者都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展开方式,这既与教师各自的禀性和天分有关,也与各自的眼界和识见有关,更与每个人的写作模式和习惯有关……这些微妙之处,既是写作的难度所在,也是写作的魅力所在:我们想一想,同样的常用汉字,通过不同人的不同组合便成就了世间那么多的美文佳作,这是多么神奇而有意思的事情。

    你所说的“平淡无奇”和“波澜起伏”,可能主要指教育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能否讲得精彩、扣人心弦,肯定与“讲者”的能力有关,但也与故事本身的“质地”有关。讲故事需要悬念、巧合、逆转、奇迹,但是很遗憾,教育故事天生缺乏这些元素。我曾经说,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故事”,更多的是“事故”。教育更是如此,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只有水波不兴甚至“一地鸡毛”。日常的教育生活是平淡的,教育写作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尺水兴波,发现和呈现日常工作的“平淡之奇”。

    无论教育写作还是其他写作,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动笔前先想好、想深、想透——这个“想”,除思考外还有想象:想象开头结尾,想象起承转合,想象格调句式,想象文章成型的样子。这就是“打腹稿”,腹稿既成,接下来的写作不过是一种抄录和誊写。

    当然,所有经验都是个体的,不具有普遍意义。写作就像带孩子,你很难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也不太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王木春:把平淡无奇的事件写出波澜来,一方面靠天赋,一方面靠努力和方法。天赋不可说,我只谈后者。

    以前常看到有的教师喜欢这样写教育随笔:某学生平时表现不佳,后来遇到某个事件,瞬间大彻大悟,从此浪子回头……不能说生活中没有发生过此类事实,但读了总让人觉得很套路,甚至有点“假”。写这种文章的作者没有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其思想转变的诸多因素和内在契机,从而把微妙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平静如水的事件之下常常涌动着暗流,把水下这股暗流呈现出来便成为一篇文章最动人最精华的部分,可惜不少作者忽略了这点。总之,平淡无奇的文章本质上是写作者的惰性和思想上的肤浅。

    文章缺乏波澜还与作者处理细节的方式有关,这方面在新手写作者的身上表现尤其明显。有些事件本来非常有价值,但由于作者叙事干瘪,缺少闪光的细节,无法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精彩的东西也变得无趣。另一种极端情形是,不少文章从头到尾纠缠着一大团一大团的细节,结果最重要的东西反而被淹没了。

    教师日常预备功课都必须有所设计,而一堂好课一定有一个比较精心巧妙的教学设计。写文章如备课,也要有“设计感”(准确说是“形式感”)。写作的“设计”,重点在于分清文章材料的先后、详略、主次,这就是所谓的谋篇布局,朱光潜先生把它比作军队里的“调兵布阵”,甚为精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