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让每一个生命悄然绽放——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学习力建设解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以“学习力”课题研究为指引,将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与儿童的学习力提升进行有机融合,从学习空间拓展、教学研究管理、课程研发、教师学习力提升等诸多方面进行立体建设,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变革中实现超越,也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共同发展。

    ————————————————————

    “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是镌刻在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门口的烫金大字,从卓知厅到卓行厅,再到木樨书院、童创天地,校园里的每一个空间都绽放着生命不同状态的风采。课堂上,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后正津津有味地表达观点、展示成果;课堂外,教师在探讨中不断追问“怎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力的生长?如何证明学生的学习正在发生”……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上下求索,一所学校的成长离不开一群人的上下求索。西渚实验小学从建校之初便将这样的求索聚焦于学习力生长,并以此撬动和推进这所新学校“向阳而生、自主发展”。

    建构空间文化,让学习力的发生成为可能

    学校里的“绿创空间”是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也是一处生命与生命碰撞的绿色空间——这里不仅有土培植物,还有水培植物,它们与校园里的“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等共同形成“生态智造”系统,再与每个班级的种植“小木箱”联动,学生在自己独特的“领地”选择种下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认真观察,悉心照料,见证成长……

    学校空间如何为学生成长发展赋能?西渚实验小学校长张忠艳希望学校的每一处空间都能成为师生绽放光彩的舞台,更能让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在这里留下痕迹。因此,学校空间的文化建构至关重要。基于此,学校整体谋划,重点建设了“两厅”——卓知厅、卓行厅,“四坊”——科技模型、机器人、未来工程师、创意编程,“六中心”——木樨书院、童创天地、梦想剧场、动感地带、墨韵香远、乐舞飞扬。

    “这些学习场域动静结合、功能齐全,可阅读、可观察、可探究体验、可实践制作、可展示分享,为学生利用空间资源实践不同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平台。”张忠艳解读说。

    “两厅”“四坊”“六中心”充分发挥育人价值,以各具特色的空间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比如在“童创天地”的“绿创空间”,不同年级学生分层开展季节种植、环保DIY种植、创意花盆种植、水循环生态种植等活动,运用大数据对比分析,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既可以提升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卓知厅”里的“山水馆”则将“可持续绿色发展”植入每一个学生心中,这棵长成的“生命树”以繁茂枝叶的投影象征苏州高新区发展的缩影,树荫可以庇护一代代人的成长,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中得到浸润陶冶,感受着文化的魅力……

    当学生生活在这如诗如画又充满现代科技感的校园里,其一言一行都会被环境所影响,其所思所想都会因空间而生出“翅膀”。

    培植课堂沃土,让学习力的生长渐入佳境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西渚实验小学将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生长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基本主张。

    在执教三年级语文习作课《这样想象真有趣》时,教师范江英课前通过独具班级特色的联想游戏展示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采用视频《颠倒歌》导入新课,生动而有趣;课堂上学生借助想象卡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这种动物的特征变化带来的生活变化,编写童话故事,然后组内分享,推荐学生代表展示,大家一起点评、修改……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有趣”的想象中进行着。

    “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在西渚实验小学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生长课堂”,教师周耀峰将书法融入篆刻之中,带领学生边写边刻、篆写同行。

    “课堂是提升小学生学习力的重要阵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和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张忠艳回顾学习力研究与实践的初心,认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关注每一个儿童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科教学,还要落实学科育人,在‘鱼渔兼授’的‘生长课堂’里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这就是学习力最终要抵达的目标,而这一实践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因此在西渚实验小学,“教为不教,学以成人”成为学习力建设的行动指南。学校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与儿童的学习力提升进行有机融合,并尝试从文化建设、教学管理、课程研发、师资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立体架构与力量整合。

    正是基于“教为不教,学以成人”的理论视角,学校课题组设计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力模型图,将学习力划分为自我学习力和外向学习力。其中,自我学习力分为驱动力、规划力和反思力;外向学习力分为提问力、表达力、转化力、专注力、合作力。学习力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叠加、互相促进、有机联系的整体,外围能力的培养训练会引发和促进内核能力的改变与提升,而“教为不教,学以成人”是最为核心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以小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为主线,教师需要关注和遵循知识背后的规律、方法,结合学生年龄、年级特点,通过多种活动、多种路径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体育教师刘广东在日常教学中以学习力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激趣、榜样引领等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语文教师袁刘洋在课题的引领下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倡导小组合作是她课堂的常规。通过不断关注“倾听者”,激励更多“倾听者”转化为“表达者”,而积极“表达者”则学会有效地“倾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力、表达力也在不断提高。

    五年级(1)班学生小刘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感受最深刻,“小伙伴都说我最大的变化是敢和别人交流了”。这学期小刘还被选为讲解员,为外校参观的老师介绍学校的小景观。

    如今,全员参与的省级课题已经变成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引线,教学根植于生长的课堂,学习力的根基深深扎在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课堂。

    夯实课程建设,让学习力的生长厚积薄发

    2021年,西渚实验小学成功申报江苏省STEM网络名师工作室,通过成立网络名师工作室确立研究项目,打造富有特色的精品科技课程。

    学校在人工智能实验室,开设MakeX机器人、IRM机器人、创意编程等课程;在未来工程师实验室,开设桥梁设计与承压、园林建筑模型、木工坊项目等课程;在海陆空模型基地,开展涵盖航海模型、车辆模型、飞机模型的文化学习及模型制作……通过学习方式和课程活动的变革,提升学生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西渚实验小学,教师团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学习力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能力,每一位教师都有意识和责任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超越单一追求学习结果的评价,为学生学习力生长提供更大可能性。

    因此,学校聚焦学习力的生长,构建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品牌课程三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卓然”课程体系群,在实践中做到基于成长型思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以综合实践活动、兴趣特长发展为路径的拓展课程特色化,以成长型思维培育为主线的品牌课程系统化,不断将学习力的研究与实践向纵深推进。

    张忠艳告诉记者,学校努力为学生构建和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课程选择,要让学生在小学6年的学习中为自己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的生长点,对大自然更好奇,对问题更有探索兴趣,更乐于合作交流,更能够耐受挫折,对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更有思考。

    一系列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提升兴趣、丰富特长、夯实素养。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海模竞赛、抗病毒服装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台。学校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西渚实验小学,“基础课程奠基,拓展课程强化,品牌课程提升”的“卓然课程”育人模式正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赋能师生发展,让学习力的生长释放红利

    “我的学生是谁?我该教些什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力的生长?如何证明学生的学习正在发生?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学习的进程调整教学设计……”一系列聚焦课堂的追问,将教师的教学研究引向深入,更让“学习力生长”从单纯的学生群体转向师生一体。

    “一种正确的思想、一个恰当的方法,无不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西渚实验小学副校长吉守益说,在学习力提升的实践研究中,学校首先抓住的是教师自身的“学习力生长”,并以教师学习力的提高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教师在行动中愈发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唯有不断强大自己,才能把学生教得更好”。

    如何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呢?学校围绕“学习的设计、学习的开展、学习的巩固、学习的评价、学习的调整、学习的管理、学习的领导”等7个要素展开指向学习力提升的课堂建设,以期提升教师的教学力和评价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