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话题“研”磨一本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些教师常常谈“研”色变,甚至把教科研当作跨不过的“山”。为实现专业发展,我决定迎难而上,去看看“山”后藏着什么。恰在此时,我遇到了名师李海林的《语文教学科研十讲》。虽然书名冠以“语文”二字,但这是一本每个教师读完都能在教科研方面有所获的作品。

    教科研要“严准备”。首先要改变态度——教科研很简单。教科研不完全是写高大上的论文,教学日常也是教科研的内容,比如思考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家校沟通难题都是教科研,教科研就存在于教师的工作中;其次要改变视角——教科研很重要。李海林认为,教科研关乎教师的个人幸福和人生价值。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将“教学”和“科研”当成两个职业选择。其实不然,二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唯有协同前行才能共克难关;最后要坚定立场——教科研不简单。教师可以问问自己想研究什么?如果没有方向,可以用李海林这三招:面向自己、面向问题、面向事实。仔细梳理教育教学经历,那些遗失在角落的珍珠需要找到一根线将它们穿起来。

    当教师自发钻研时,已经进入了教科研的大门。当我们发现简单慢慢变得不简单时,就意味着从业余走向专业了。

    教科研要“研过程”。教科研这条路在我们成为教师那一刻已经存在,只是许多人经历多年摸索才在某一刻意识到教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读完《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我发现教科研也需要策略。

    教科研是一个“阅读—研究—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但即使走同一条路,有人走得稳,有人却走到了岔路。除了个体差异外,关键在于策略、方法的不同。这本书中,李海林介绍了自己开展教科研的过程并整理了实用攻略,读者按照这些“攻略”由浅及深地阅读、研究、实践、撰写,总能有所获。

    所有的方法和理论如果不在实践的土壤上培养,都不能开出美丽的花,教科研也应该在“行动”中研究。“行动”不是简单的模仿、惯性的操作,而是带有思考的实践。《语文教学科研十讲》展示了“初步想法、调查、描写行动场、选择编制第一个行动步骤、监察、安排进度表、系统阐述计划”这一详细的行动研究流程,分析了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质性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教科研的方式,为读者搭建了一条从理论通往行动的道路,一架与研究界、理论界、教学界相连的桥梁。

    教科研要“验成果”。完整带完一届学生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内心反而有些惶恐——再次执教一年级,怎样做好教科研?经验会不会束缚学生,也束缚我?我选择走进专业阅读,再从书本走向当下的实际,不断验证、修正自己的经验。

    学生在变、教材也在变,教学没有理由一成不变。我们一方面要成为经验丰富的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在实践中验证经验、修正不正确的行为。教师有“行”动课堂才能有“新”动,进而让学生“心”动。

    一本书写得再好,如果只停留在读的层面是遗憾的。用好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是使用、“重写”,当我们开始使用一本书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磨、检验,便实现了一本书真正的价值。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台州椒江北书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