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天下林徽因的芳菲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树夏花,让芳菲留在人间,林徽因做到了。

    近读林杉所著《林徽因传》,让我有幸走近这位民国才女,进而了解到她短暂而芳菲的人生。

    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轴线来写传主,而首先用较大篇幅记叙了林徽因与徐志摩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的故事。徐志摩是在林徽因情窦初开时出现的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她的影响很大,让她的文学天赋和诗情得以迸发。因此,林杉将徐志摩放在开篇来写,同时穿插介绍了林徽因的家世背景。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杭州西子湖畔陆官巷,祖父林孝恂是清末进士、翰林杭州代知府,父亲林长民相貌清奇、文采斐然,是清末秀才,两度赴日留学,曾任国务院法制局局长、司法总长。林徽因是家中长女,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旧社会,林长民却能让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16岁时林徽因随父亲到英国求学,在那里结识了徐志摩。

    然而,徐志摩是有妇之夫,尽管他苦恋林徽因,但爱情归爱情,婚姻终究是属于现实的,即便泰戈尔来华期间曾说和二人,也未能如愿,最后林徽因还是选择了梁思成作为她的婚姻伴侣。从中可以看出,林徽因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理性的人。

    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合可谓门当户对。1923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同赴美国求学,并在渥太华举行了婚礼,按照父亲梁启超的筹划,他们开启了欧洲之旅,一路上考察各地建筑风情。

    最能看出林徽因性格的事儿莫过于她在某些场合率性的发言。比如在朱光潜主持的“读诗会”上,林徽因独辟见解,语言尖锐,常有与人发生争执的现象,久而久之她成为文艺圈较有争议的人物。而真相是,林徽因本性善良、性格率真,在文艺鉴赏方面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又接受过中西文化的教育,思想观念上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接纳。

    与所有女作家不同的是,林徽因还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她把对建筑美学的体悟融入创作中,这使她的作品呈现一种建筑美,主要表现在艺术形象的建构上。此外,她写的诗大都与自然和生命息息相关,早期的作品受到英国唯美派的影响,诗行中透出美的芳馨。在频繁的文学活动中,林徽因的创作也收获颇丰,在《新月》《大公报》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作品。

    林徽因不仅是一位诗人、作家,还是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在身患重病期间,她拖着羸弱的身体,仍然率领清华小组,为设计新中国国徽图案废寝忘食、绞尽脑汁,往日整洁有序的家变成了大作坊,资料和图纸堆满地,没有下脚的地方。她带着崇高的使命和对新中国的挚爱,全身心投入到设计工作中。经过几个月昼夜奋战,他们设计的国徽图案终于通过评议被采纳,林徽因久悬的心也终于安顿下来。

    接着,她又主持了濒于失传的景泰蓝工艺的抢救工作。最后的大手笔是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纹饰,用自己的才情和行动为人生浓墨重彩地书写出壮美的诗行。

    1955年4月1日,一代才女林徽因病逝,享年51岁。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林徽因把自己活成了一树“夏花”,哪怕花谢的时候,她的芳菲依然留驻人间。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伊春紫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诗苑     下一篇:在“加法”中实现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