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举行,与会专家——研讨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本报讯(记者 康丽) 12月8日,北京教育学院第二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再次吹响集结号。本届论坛由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主办,采取了“线上+线下”,即线上录课、线下专家研讨和微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以北京市中小学名校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为切入点,共同研讨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方式。“我们希望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共同关注中国文化的乡土本色以及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培养学生完美健全的人格,涵养中国文化精神。”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表示。
本次论坛分为小学、中学两个部分,其中小学论坛聚焦古典诗词、文言小品文、教育戏剧和融合课程四个板块,推出四节展示课,分别是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教师冯蕾的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课《山居秋暝》和《长相思》,五一小学教师杨茜雯的文言小品文课《伯牙鼓琴》,中国教科院朝阳实验学校教师王雪的融合课《戏曲趣谈》,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教师李超群的教育戏剧课《大禹治水》。
让与会者印象深刻的是教育戏剧课《大禹治水》,李超群分别运用了故事棒、角色代入、教师入戏、定格、坐针毡等教育戏剧方法,让学生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感受无私奉献的大禹精神。在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杜霞看来,李超群通过情境性的开掘、戏剧性的融入、细节处的表达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神话传说的魅力和蕴含的精神,发挥了教育戏剧的优势,同时也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学论坛上,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教师袁海荣、闫蓓与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娄巧、赵霞分别执教了四节展示课。
娄巧在《诫子书》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感悟了由士风而家风,由家风而国风,紧扣时代脉搏,层层递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夏满在点评中指出,娄巧通过两个层级和词云图、链接材料等多种方法,解读家书的内容,深入探究文本内涵,弘扬了君子之风。针对袁海荣执教的《杜牧诗二首》,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教师姚咏梅认为,袁海荣带领学生朗读杜牧的《泊秦淮》和《赤壁》,建构巧妙、有梯度,特别注重将诗歌的文学性和思辨性渗透融合。
整本书阅读课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本次论坛上,针对赵霞执教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张学君在肯定的同时,提出在后续的阅读指导中,可以更多地结合案例,深入分析问题之间的联系。针对闫蓓执教的《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课,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高笑可认为本节课以整本书专题探究方法为纲,选择人物巧妙,给学生提供了分析框架,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非常有效。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方麟提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读文本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路径,用他者眼光分析和思考。
在小学“微论坛”中,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方麟、王秀荣分别开设讲座,其中方麟在《古诗词意象说略》的微讲座中以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为切入点,从意象的理论、意象的视角、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四个方面深入解读古诗词,为教师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拓宽了思路。结合中学论坛教学研讨的主要内容,张学君做了“《乡土中国》导读”的专题讲座,拓宽了教师执教《乡土中国》的教学思路,为今后开展名著专题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高笑可则直面文言文教学的痛点,从文言文中“言”的教学及由“言”入“文”两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为教师深化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思路。
12月9日下午,为期两天的“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各项活动圆满结束,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致辞,他认为本届论坛以传统文化为纽带,以诗词文言文和教育戏剧为主要内容,进行融合创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