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更多科学珠峰的攀登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然性成长、主体性发挥、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基础学科人才自然涌现是比较理想的方式。”李立国说,而面对当前的科技竞争形势和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专项计划和广泛培养并行,是当前适合我们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专项计划的同时,更要强调高等教育体系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胡波认为,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要注意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国家的培养需求结合起来。

    “国外学生批判性强,独立性或者个人思考能力比较强,但社会责任感较弱。对我们国家来说,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是需要传承培养的,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是我们在拔尖人才培养中需要着重思考的。”胡波说。

    “全社会范围内全链条衔接的培养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同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仍然面临整体性挑战。”吴健说,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学阶段培养是最重要的环节,但同时要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培养和使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拔尖人才来讲尤为重要。相较于普通学生,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有能力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挑战与困惑,因此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毕业之后能够真正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工作。

    链接

    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

    2018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的创新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19年8月,《教育部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

    2020年1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推出“强基计划”。

    2022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和部署。

    2022年5月17日,教育部第二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介绍,我国已经培养出了1万多名拔尖学生,96%的毕业生仍然在基础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和研究工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