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体育教育沃土 奋力推进内涵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山西老八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需求为导向,抢抓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的新征程。

    山西师范大学于1959年设置体育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地区较早开设体育专业的院校之一。1989年至1999年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曾独立建制办学,设置体育教育本科和专科,1999年实质性并入山西师范大学。2001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研究生,2003年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11年获得体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体育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C+学科,被山西省确定为重点建设学科,被学校确定为“攀升计划”“攻坚行动”学科、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4年)“高原建设”学科。

    64年砥砺前行,学院始终以党旗领航办学方向,以学科建设引领内涵发展,坚守师范教育特色,不断迈出新时代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本文系山西省高等教育“1331工程”立德树人提质增效建设计划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体育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阶段性成果(编号:Z2021029)。

    坚守初心 打造体育教师培养摇篮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以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培养为主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四有”好老师,紧紧围绕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项目训练理论与应用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标准要求,引领新时代体育教师培养,研究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坚守和持续打造体育教师培养特色,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认同度。

    早在1998年,学院就明确提出“教学中心地位要强化、教学改革要深化、质量意识要升温”,并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注重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出优秀科研成果、优秀教学成果、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学质量的“四优”要求。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目标,以“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牢记培养造就人民体育教师的初心使命,为学院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有着6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类本科骨干专业,2007年获得校级品牌专业,2012年招收公费师范生,2014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居A层次,名列全国该专业第27位。

    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根据体育教师教育新要求同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和师德养成教育,把学习主导权还给学生,合理配置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比例,强化专业素养课程、特色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设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形成融知识传授、技能塑造、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四位一体”的体育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训练、研究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学院始终把师德养成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举办“崇尚体育精神 点亮精彩人生”道德讲堂等活动,引导师范生与教师继承老一辈体育教育工作者以德育人的精神,筑牢育人育才信念;扎实推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为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坚持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获得国家教育部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混合式教学试点项目”;积极推进和改革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办法,注重发展性评价,实施“以赛代考”考试改革,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术科课程和技术、技能、裁判、比赛组织等术科环节均纳入改革范围,改革举措在全校示范推广;学院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举办“未来教师素质”大赛和运动项目教学比赛,深化教育实习改革,多维度开展“渗透式”教育见习,结合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中实际问题实施毕业论文与设计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动不同年级学生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递进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院持续深化与地方基础教育合作,创办的学术刊物《体育教育与研究》发行量达2000余册,成为体育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助推体育教师茁壮成长。学院被确立为国家教育部门“国培计划”示范性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丝绸之路体育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山西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师资培训基地、山西省球类项目培训基地,承接省级以上示范性体育教师集中培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培训、农村体育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省级足球特色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等培训任务,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学院师范生全部以顶岗支教方式进行教育实习,在晋城、洪洞、孝义、长治、榆次等实验基地学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大手牵小手,足球进校园”推广活动,助力实验区“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改革,助推实验学校特色校本教材建设。迄今为止,学院已累计培养1.2万余名毕业生,初步形成了开放、合作、协同、联动的师范大学体育教师教育体系,被人民网、《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研教结合 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提质增效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学科建设具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存在着固有的基础和逻辑。坚持育人为本、学术为根、研教结合,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路径。

    20世纪80年代,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科钮琛教授就与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合著《闯与创》一书,后又配套录制教学片,以中、日、英、法、西班牙五种文字出版;90年代后期,学院与北京体育大学等专业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承办华北东北协作区体育学术交流会议;新世纪交替之际,确立了“以德立校,科研强校,依法治校,艰苦建校”办学指导思想,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学术论文多次入选奥科会、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重要会议;进入新时代,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研教结合的传承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紧紧围绕体育事业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强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创新,在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十年来,学院提出“创新、开放、引领、特色”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开放发展为支撑,以党建引领办学方向,以学科建设引领内涵发展,坚守体育教师培养的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增强体育学科服务基础教师和区域体育事业发展的能力,建设“研教结合型”团队,走出一条地方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特色发展之路。

    学院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2项,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等课题80余项;围绕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学科实力,承担《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及教材编写工作;成果著作《职业化走向中的中国体育道德建设》和论文《社会转型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生活空间的重构》分别获得第八届、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三等奖;论文《诘问与回应:体育与幸福关系研究的8个基本问题》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22期全文转载,获得山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著作《民间体育组织:中国经验与本土治理》和《县域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体制机制研究》分别获得山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论文《全球人口体力活动不足的概况及特征》获得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组织高质量发展研究》荣获山西省2020年度“百部(篇)工程”二等奖;论文《中国古代是否存在体育法?——基于我国古代体育法律史料及其价值的分析》被体育法学界广泛关注与评论;2022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76篇,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21年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得山西省论文总分冠军,并荣获优秀组织奖;骨干教师多人次赴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进行学术交流,学生多人次在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韩国龙仁大学、美国乔治城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开放办学迈出新步伐;据2022《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学院师生“高被引”“高下载”“高PSCI”论文47篇,体育学正由“高原建设”学科向“高峰建设”学科挺进。

    近年来,学院在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4个本科专业基础上,2021年成功获批体育旅游本科专业,2020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4个专业均上榜,为打造“金专”、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养具有师范特质的合格人才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使命,课程供给、组织与实施是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纽带。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必须有一流课程来支撑才能彰显其优势,必须有特色教学团队才能有充分保障。学院围绕“研教结合型”团队建设,持续打造院级“金课”,创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排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获得国家一流课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健康教育学”“健美操运动课程”等6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含省级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体育概论”2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一流建设课程,校级以上一流课程(含精品课程)达到16门,覆盖了5个本科专业大部分核心课程。这16门课程就是16支研究与教学团队,吸纳了体育学科12名教授、30余名副教授、20余名讲师主持参与,占学院教师总数的60%以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