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国际化人才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特色为笔 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浙江篇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创新改革与实践,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为使命担当,致力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增强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水平,在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走出了国际化发展特色之路。
专业+语言+国别
培育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截至2022年8月,我国已与149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语言与商务实践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回应这一需求,学校创新实践了“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成果辐射全国财经商贸类专业群,“专业+语言+国别”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荣获浙江省2021年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主流媒体对成果累计报道113次,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一)一、二、三课堂融合,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框架
基于“精专业、强外语、融文化”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系统重构一、二、三课堂,创新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框架,修订完善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素养学分,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引导国际化素养培育与评价考核。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课堂增设完善国际化课程和资源。制定双语专业教学标准21项、课程标准38项,建设双语课程74门、全英语课程46门,建设国际化模块课程112门。二课堂开发国际化培优项目和活动。开展国际化培优班、SMILE培优营、学生大使团等项目,举办“大使课堂”、国际文化节等活动,受益学生10877人次。三课堂拓展国际服务实训实践。运行金苑翻译社,翻译“浙江名片”等外宣材料;拓展海外文化交流、境外带薪实习等国(境)外实习实践项目;为商务部门援外项目等提供涉外志愿者服务,受益学生1100余人次。
(二)校行企协同共建,全方位构筑多元育人平台
围绕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聚焦的“一带一路”重点国别,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国别研究中心、产业二级学院和“丝路学院”等国际化育人平台,通过输出优质研究成果,激发行企参与热情,实现了五个转化:一是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与培训素材,二是教育智库专家转化为企业海外培训师,三是行企专家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行业导师,四是国际交流活动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载体,五是企业海外基地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训项目与实践实战基地。创新实践收获了累累硕果:捷克研究中心成功获评国家教育部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和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中东欧研究基地入库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浙金院·华立丝路学院入选浙江省首批“一带一路‘丝路学院’”。
(三)专业语言文化并举,多维度提升国际化素养
学校通过建设专业类、语言和文化类国际化课程,开发国际化培优项目和拓展国际化实践实战项目,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共有205名学生为商务部门援外培训等提供志愿者服务超过18500人次;210名学生参与金苑翻译社、国际化培优班等实战项目53项;189名学生参与国际化调研项目78项,407名学生赴国(境)外带薪实习和海外研修等。学生专业及语言能力增强,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1028人次,46名学生赴国(境)外参加国际会议或技能竞赛。
中文+技能+文化
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学生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教育对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促进世界各国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自2017年招收国际学生以来,学校累计招收来自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近150名学生。学校以语言为根、专业为本、文化为魂,探索构建“中文+技能+文化”国际学生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强化国际学生中文水平,提升专业能力,深化国际学生的社会融入度,培养了一批搭建中外友谊桥梁、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一)做强汉语教育,畅通知华语言桥梁
学校在汉语教育方面,围绕组队伍、提素质、建平台三个关键词不断推进工作提质增效。实体化运行对外汉语教研室,教师全部拥有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开展国际化领航人才项目及国际化素养提升专题培训项目,设立国际化研究专项课题,鼓励汉语教育师资积极开展海外研修,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不断提升汉语教育教学能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汉语教育模式不断成熟。开设中文听、说、读、写语言强化课程,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国际学生汉语言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全部通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情教育工作室也成功入选浙江省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
(二)做厚文化素养教育,培养爱华国际学生
学校在国际学生教育中,除开设“中国概况”“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等课程外,还积极挖掘学校明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素质教育平台的建设优势,开设太极、吟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及讲座,深化国际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在实践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外学生交流活动,组织国际学生走出校园,参访企业,调研美丽乡村,读懂中国。带领国际学生拍摄讲好中国故事和浙江故事的系列短视频,展示国际学生视角的杭州美。国际学生参加各类语言文化类竞赛,荣获国家级别奖项3个、省级奖项5个,其中获得2019年第六届中华茶奥会外宾组银奖、2019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留学生组三等奖,“品茶香,知杭韵”视频获“我和诗画浙江”2021年浙江省国际学生微视频比赛一等奖。国际学生对中国开放成就的理解和认知日益深化,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传播及国际合作交流。
(三)做精技能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技能人才
学校发挥双高校专业建设优势,聚焦金融科技、跨境电商等领域,在国际学生教育中融入职教特色。学校与森马等企业共建电商学院、国际学生实践基地,校内外专兼职教师为国际学生讲授金融科技、电商直播等技能课程,指导国际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术技能竞赛,荣获国家奖项8个、省级奖项3个,其中获得2019年“建行杯”第六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银奖、2019年浙江省第九届会展策划创意大赛暨首届会展策划创意国际邀请赛三等奖。学校不仅在“引进来”的国际学生教育上创新实践,更积极“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设“丝路课堂”,输出课程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截至2022年11月,学校累计为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跨境电商、金融科技等“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国际化本土人才2257人次,深受所在国学员欢迎。
咨政+咨企+启民
提升国际化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通过建好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更好地发挥“思想库”与企业“智囊团”的作用,支撑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学校的捷克研究中心经过5年发展,已成为“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发挥着浙江省乃至全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民间窗口作用。学校与华立海外、欧洲华捷等企业共建4家“丝路学院”,校企共建国际化合作平台,学校的国际化社会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一)发挥咨政功能,有效支撑地方决策
依托捷克研究中心,积极主动作为,聚焦专长领域,争做政府部门“智囊团”,尤其在重要事件期间,应时及时开展针对性分析、布局储备性研究,为政府部门情势研判和政策决策提供有效支撑。近5年,捷克研究中心共提交专报64篇,涉及中(浙)捷关系走向、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华侨对外传播“窗口”、选举形势分析、科创思路等各个方面。其中,获省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58篇,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29次。为更好服务政府部门决策,学校联合17家单位发起成立中东欧经贸合作智库联盟,参与内外贸一体化、浙江—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等白皮书编撰,参与“捷克站”、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等有关咨政活动和文件制定,推动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二)汇集多方资源,切实服务企业需要
学校坚持平台思维,汇聚政府部门、行业、企业3类资源,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国别区域研究生态系统。通过校政行企联动,在项目对接、风险研判等环节实现协同,助力企业国际化经营。近年来学校积极发挥政产学研合力,协同举办中国(浙江)—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论坛、中国(浙江)—捷克智库论坛、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论坛、职业教育高质量“走出去”品牌建设研讨会等国际性会议,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高级研修班等活动,为企业提供咨询与员工培训服务。为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学校设计“丝路学院”品牌工程,与华立集团、欧洲华捷等共建4家“丝路学院”,为“走出去”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捷克创新战略》《捷克教育情况手册》《泰国投资白皮书》《墨西哥投资白皮书》等国别研究成果,开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泰国财税”“墨西哥财税”等专题培训,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