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相信”的力量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思维第一:学习的超级动力》(幼小版和中学版)两本书中,延续了作者房超平的一贯风格:生动的叙事,娓娓道来,令人感同身受。
以活动为抓手,“投其所好”,激发兴趣。书中写道:“幼儿期和小学低段是儿童智力尤其是思维力发育的黄金期。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发展孩子的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注意力等智力的关键内容,就能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基础上,变得更加聪明”。比如,“别样的抢凳子,另类的聪明术——让每一项游戏都具有教育功能”。同样的游戏反复来做,本来犯了“忌讳”。而老师恰恰剑走偏锋,以“险”取胜。奥妙就在改变了奖品(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水果糖),调整了游戏规则,这样一来,就把习以为常的“抢凳子”变成了有趣的逻辑思维游戏,让孩子们在看似简单重复,但却不断变化的游戏中,刺激出聪明的点子,寻找到最佳路径,不知不觉长智慧,添能力。
以现象为依托,刺激想象,探求真相。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有些互为因果,有些相反相承。这些事物之间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书中有一个案例,“‘算’出来的自信心——教孩子学会数据分析的方法”。这个故事说的是学生小许的成绩总是不能有效提高,老师帮助他通过对失分的数据分析,让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不是自己没有学好,而是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好。于是,“对症下药”,“顺藤摸瓜”,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自信心重新建立起来。事实证明,自信心不是家长和教师给予的,而是孩子在不断探索、不断成功的过程中对自己不断肯定的累积效应。这样的课程是参与型的,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把学生的想法引导出来,再一起细化、一起调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既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又能在比较中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形成倾听、了解、尊重他人的习惯。
以目标为导向,振叶寻根,探索规律。关于学问,李政道有个精辟的解读:“学”和“问”主要是学习问问题,如果上升到回答问题,那就是更高的境界。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发明数学定理,我能!”。说的是高中数学黄老师从解决初中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入手,引导学生解决与之相关的特殊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而归纳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规律,使本来难度较高的数学学习变得简单起来,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极大兴趣。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成效,必须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解读与吸纳、升华与批判来完成。
以化育为旨归,深入腠理,开启心扉。转变差生一直是家长和教师高度重视又极难奏效的事。西谚云: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讲的就是学校具有教化、感化、转化的职能。在作者心中之所以没有“差生”,就是他总能找到那把开心的钥匙,让孩子心情愉悦,心服口服地反躬自问,进而激发内动力,激活自尊自强的信念。比如,书中的小卢,就是从“无恶不作”进步到“全优学生”。故事司空见惯,但结果非同寻常,把一个接近“迷途”的孩子拉上正道,从而获取一个进取有为的人生,这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就能让孩子重拾自信和希望。
以结构为“天眼”,前后贯通,实现逆袭。由于种种原因,无论多么用功学习成绩总不理想的学生人数不少。他们想学,也很刻苦,却往往事与愿违。于是,实现逆袭就成为梦寐以求的渴望。如何逆袭?房超平的答案是:创造使孩子自信心不断生长的机会。比如,书中的一个案例,物理学科的学困生小罗就是从倒数变成了第一。因为变化太大,所以关注度高。原来,宋老师针对小罗在物理学科出现的问题,为他传授了一套“独门绝技”,使物理学习变得简单又轻松,进而树立了小罗学好物理的信心。最终,小罗逆转了原来物理学习的落后面貌,获得了年级优秀成绩。
写到这里,笔者不由回到“学习的超级动力”这个主题,作者眼中的学习的超级动力就在于,教师和家长是不是真正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不是点燃了每一个孩子的梦想,是不是发现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差异,是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爱学习、会学习。诚如是,学习的动力会越来越强大,称之为超级动力也不为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