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促进专硕更好“发光发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将于近期举行。媒体和社会关注到,专硕的报考人数持续增加,热度不断走高,将其称之为“专硕热”。能有此“热”,是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来自国家、社会与个人三方合力的结果,应该讲,来之不易。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国家顶层设计上来讲,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等重要,两者并肩同行向前。顶层设计确定的大方向,为专业学位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起,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并持续高速增长;至2020年,专硕招生规模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出,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换言之,从招生规模来看,“专硕热”依然有持续的空间。

    除此之外,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不仅是在专硕层次,还有专博层次。虽然说专硕一样也能上学博,专博也一样面向学硕,但这毕竟为专硕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让专硕生有了更多选择,看到了一条可能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通道。

    “专硕热”不仅是顶层设计指挥棒的结果,还是专业学位历经二十余年来的不断发展,逐渐被社会认可、理解和接纳的结果。很长一段时间内,专硕被认为不如学硕,认为考不上学硕的考生才会选择考专硕。特别是在初始发展阶段,专业学位在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未能完全形成自我体系之时,社会层面尤其是企业,对此也有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认为专硕水平要比学硕水平差一些。这些偏见对专硕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但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对专硕的歧视性认知逐渐消除。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学位教育在发展中渐渐找到定位,在招生条件、人才目标、培养体系、学位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探索到与学术学位相区别的一套体系,虽然还不能说非常完善,但至少与学术学位区别度已经清晰,这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对成熟;另一方面,专硕毕业生自身在行业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劲的竞争力,专硕培养中的问题导向、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使得专硕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具有较高的职业敏感和专业水准,在实践中逐步取得了社会层面,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如此,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专硕的定位恰恰是与此契合,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当然,仅有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因素,还无法完全形成“专硕热”,个人层面的观念与认知,才会最终促成考生们采取行动。很长一段时间来,不少学生也认为专硕低学硕一等,不够自信。而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大家认为两者之间只有人才定位差别,没有高低之分。而且,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专硕的考取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学硕,竞争非常激烈。何况,专硕并非不要学术,而是更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整体而言,国家在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发展方面齐头并进,两者分类培养、分别成才,各自都有自身的清晰定位与发展路径。在各项重要文件中,能够明显看出国家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决心、信心,以及发展规划和步骤。从这个意义上讲,“专硕热”不会到此为止,还会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