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目前我们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技巧方面,比如外语能力、写作能力、新媒体的使用等。但在国际视野、国情意识和整体价值观等战略层面上的培养还比较薄弱。”程曼丽建议,构建复合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专业+”为基础,培养知识广博、通晓中外的跨文化研究与传播人才。

    吕建则建议,探索建立“本科—研究生”的长周期培养机制,在本科阶段仍以专业背景学习为主,从遴选出的有潜质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外语(不仅是英语)能力培养,以及中国国情、国际政治等方面的课程训练。在研究生阶段,着重围绕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等进行相关学习,通过中外联合培养和建设全外语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化的实战训练和实习实践。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深入,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国际传播的主体。程曼丽认为,行为、行动是话语及叙事体系的重要支点,这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所有涉外及“走出去”的机构与人员所从事的都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工作,需要对所在国宗教信仰、政策法规、社会习俗有所了解,并且建立起个体与国家形象的关联意识。

    “要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高质量通识教育,树牢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家国意识、人文情怀、国际视野。”曹现强介绍,山东大学建立了特色鲜明的“三层次、七模块”通识教育体系,特别开设了国际组织类通识课程,拓展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等通识课程模块,鼓励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链接

    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

    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2017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2018年1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成立。

    2022年9月27日,“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年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支持设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各类研究项目3.6万余项,布局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5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30个,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共评选出获奖成果3277项。高校牵头建设了38%的国家高端智库,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22年9月29日,教育部召开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