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校区如何传承校园“文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择址新建校区成为我国不少高校缓解教育资源与办学空间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受地理位置、办学历史、教育积淀等因素影响,一些新校区曾面临缺少历史积累和沉淀、学校文化断层、文化生态失衡等突出问题。

    历经20多年建设,大学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如何,还面临哪些主要问题?日前,笔者对建有新校区的大学的1200位教师和15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新校区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面向师生开展的学校文化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有72.2%的教师和72.0%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向他们开展学校文化教育,比例上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多元主体在新校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调查显示,超过20%的教师和超过30%的学生认为,校领导、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领导、知名教授及广大师生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学校对校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利用还不充分。调查显示,有超过30%的教师和超过4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新校区的建筑、道路和人文景观中感受不到学校的文化与历史。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大学新校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从而更好地传承学校文化。

    重视和加强对师生的文化领导。要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进行制度文化建设,将学校文化嵌入学校内部制度及各种活动之中,积极打造校园文化领导共同体。要在师生中推进以学校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共建、共享,增强大学文化对师生日常教学、科研和学习行为的引领。

    进一步加强大学的文化管理。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顶层设计,将大学文化传承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好“主体载体、组织载体、制度载体、物质载体和文化网络载体”五大组织文化载体的作用。统筹好学校文化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吸收以及时代精神融合基础上的守正创新与开放包容之间的关系;规划好新校区建筑风格、建筑造型、景观形态,对大学传统文脉、文化品质及文化内涵做好复制、移植与融合工作。通过提炼老校区文化元素及校园文化主题,塑造既具有独立个性与特色,又能有效传承学校文化精神的校园建筑空间环境。重视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荟萃学校核心文化的品牌活动,畅通校内优秀文化传播网络与渠道。

    积极完善大学新校区传承学校文化的机制。要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学校文化建设领导体制与校内多部门协同运行机制,将大学文化融入校园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活动等全方位、全过程,克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形成建设合力。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传承机制,设计好不同主体在学校文化传承中的主要角色、场景任务及活动内容。积极建立与完善学校文化素材充实机制,可安排专门部门负责定期收集整理学校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感人事迹以及校友毕业后践行学校文化的典型案例,以此为学校文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

    精心组织设计面向师生的学校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要加强对师生群体的校史教育,精心编写学校文化学习材料,积极纳入教师入职培训和学生的全校性公选课程体系。采取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从校院两级精心组织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学校文化宣传教育的活动载体与表现形式。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网上校史馆或学校发展成就展,增进新校区师生对学校文化历史脉络和内涵意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面向师生加强对校训、校徽与校歌等典型文化符号的宣传教育,准确阐释与解读校训的精神内涵,诠释校徽形象设计元素、构想及价值意向,向师生宣讲校歌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及精神内涵,在学校公共空间打造校训、校徽等人文景观小品,将诵校训、唱校歌列为学校各种重大典礼活动的规定内容,以进一步提升师生对校训、校徽、校歌等典型的大学文化符号的认同程度。

    (作者单位系南宁师范大学,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大学新老校区文化传承机制与策略研究”[BIA180179]的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