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刻意为之是最好的松弛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放

    最近,松弛感一词走红,源于一位微博写手的一段经历。她乘坐飞机时,遇到一家人出门旅游,因妈妈没有登机,所有行李都被退回了。博主预计这家人会在电话里吵一架。结果,飞机上的一家人完全没有生气,气氛全程都非常松弛。就是这样一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引发共鸣。

    主持人语

    对于热点事件,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然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们也很容易被非理性的声音所裹挟。因此,专业的新闻评论在这个时代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传递理性的力量,也在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三名学生围绕网络热议的松弛感展开评论,体验新闻评论写作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不同的视角代表着他们的独立思考,希望能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

   近日,松弛感一词在社交媒体走红。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松弛感显得格外吸人眼球,不少人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试着放慢步伐、放宽心态、放远视线。但生活模式从来不可复制,刻意追求松弛感可能会掉入另一个情绪陷阱,即刻意表演出松弛感。这可能会打乱原本生活的节奏,无法真正放松下来。

    不少人追求网红的生活方式,结果是让松弛感变成焦虑感。实际上,松弛感的底层逻辑是不匮乏,即一个人能承担得起负面事件的代价。正如博文中一家人承担得起行李未托运所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损失,这是他们能心平气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和网络的虚拟空间里,松弛感的流行很容易引起效仿。有些人为了迎合潮流构建自我的对外形象,在网络上刻意表演松弛的姿态,反而压制了本可以释放出来的负面情绪,甚至萌生“哪哪都不如别人”的焦虑想法。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抗压能力、掌握的资源各不相同,松弛感的尺度也会不同,因此完全没必要刻意追求松弛感。对于一些人而言,松弛感可能只是单纯放轻松、放宽心;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只有脚踏实地一步步达成小目标,才会感到舒心。

    松弛感作为个人内心状态的情绪感知,没有唯一的衡量标准。只要顺应自己、悦纳自己、善待自己,积极调整好前进过程中的状态和节奏,让内心得到真正的舒适,就可以称之为松弛感。也许不刻意追求松弛感就是最好的松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